煉化化肥600億美元“一帶一路”項目在建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5-18 10:44:20 發布人:editor
國際產能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途徑和重大舉措。2013~2016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煉化和化肥行業境外在建項目簽約金額已達600億美元。這是中國化工報記者從5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產能合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介紹,國際產能合作旨在發揮中方在裝備、技術、資金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和其他方面的比較優勢,對接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供給能力和發展需求,共同發展實體經濟,實現共同發展。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說,工信部組織了國內石化等行業骨干企業到沙特、阿聯酋、馬來西亞、印度等交流對接,指導相關行業企業到國外去建廠。目前,在原材料領域,我國煉化和化肥行業境外在建項目簽約金額已達600億美元,建材企業在境外投資項目達到33個,多家光伏企業在歐洲、東南亞等地投資光伏站建設或開展EPC總包服務。2016年,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總額達到310.6億美元,制造業并購項目197起,“一帶一路”沿線是重點區域。
寧吉喆特別指出,哈薩克斯坦是習近平主席首次發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國家,也是李克強總理出訪推動的首個對外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的國家,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開辟了國際產能合作的先河。截至目前,中哈已經形成了總金額達270億美元的重點合作項目清單,同時成立了20億美元的中哈產能合作基金,設立了一期150億美元的中哈產能合作專項貸款;已有34個項目竣工投產,其中包括里海100萬噸/年瀝青廠等。同時還有43個項目正在實施,包括阿特勞煉油廠石油深加工等項目,這些項目填補了哈薩克斯坦高端油品等行業的空白,推動了哈國工業化進程。
寧吉喆說,未來5年,中國對外投資額預計每年會達到6000億~8000億美元,其中會有相當多的部分落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石化、鋼鐵、有色、建材等領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3年來,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取得了多方面成果:
一是合作機制廣泛建立。中方已同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30多個沿線及其他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有關文件,把產能合作納入機制化軌道。
二是重大項目批量落地。3年間,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截至2016年底,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合作建立初具規模的合作區56家,入區企業超過1000家,總產值超過500億美元。
三是支撐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16年底,中國9家中資銀行在沿線26個國家設立62家一級分支機構;中方與沿線22個國家簽署了總額超過9000億元人民幣的本幣互換協議,推動產能合作與人民幣國際化相互促進。
四是投資環境逐步改善。截至2016年底,中方與53個沿線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協定,與54個沿線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