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莫爾(美)和安芬森(美)和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5-22 15:13:01 發布人:editor
莫爾
S.Moore 1913年4月13日-1981
美國生物化學家
1913年4月13日生于美國芝加哥,1935年畢業于范德比爾特大學,獲學士學位,后來進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研究生,于1938年獲有機化學博士學位。1939年參加了紐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M.貝格曼 (BerBrman)的多歐化學實驗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了新型炸藥的開發研究工作,戰后重返該所同斯坦繼續并肩合作。從事氨基酸分析新方法的研究。1981年在美國紐約逝世。
穆爾和斯坦開展蛋白質水解物中氨基酸的新分析分離方法的研究。1948年完成了當時世界上第一臺能分折蛋白質水解物中17個常見氨基酸的自動測定裝置。隨著小顆粒樹脂的制備成功,發現由于這些樹脂中既含有極性仍離子交換基團,又含有疏水性的基本分子骨架,因此,對不同極性的氨基酸可以得到較高效率的選擇性分離結果,穆爾和斯坦首先在8%交聯度的Dowex50柱上取得成功,分析時間短縮一半,接著繼續改善至1954年把分析時間縮短到48小時,1958年,一晝夜,用量為 0.1—1.O摩爾,這個成就對當代蛋白質和多肽的研究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穆爾等發展氨基酸分析的目的是進一步開展蛋白質化學研究。1973年穆爾等報道了脫氧核糖核酸酶A的化學結構,緊接著又繼續開展了核糖核酸酶活性中心的化學確認工作。同時還研究了鏈球菌蛋白酶中一SH基和組氨酸殘基的活性以及胃蛋白酶活性中的羧基酯化問題,對酶化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從蛋白質的分離和分析方法研究的基礎工作出發,經過20余年的努力,建立了從常量 (摩爾水平)到超微量的操作步驟,還從化學結構研究發展到結構中活化中心的研究。
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
安芬森
Anfinsen,Christian Boehmer,1916-
美國生物化學家
生于莫內森。1937年畢業于斯沃思莫爾學院。獲文學士學位。1939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4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又獲斯沃思莫爾學院和喬治城大學更深博士學位。1939年到哥本哈根的美國-斯堪的那維亞基金委員會卡爾斯貝格實驗室工作。1947年任斯得哥爾摩諾貝爾高級研究員。1948年任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助理教授,1962年任教授。1950-1962年任貝塞斯達國家心臟病研究所細胞生理與代謝實驗室主任,1963后任生物化學實驗室主任。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華盛頓科學院院士,美國生物化學學會會員。1956-1960年任美國科學家聯合會副主席。
安芬森主要研究蛋白質中結構與功能關系。蛋白質,蛋白質水解,蛋白質合成,蛋白質結構遺傳基礎等。1972年因核糖核酸酶分子結構的研究成果,與穆爾、斯坦共獲諾貝爾化學獎。
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
斯坦
Stein,William Howard,1911-
美國生物化學家
生于紐約市。1933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3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到紐約洛克菲勒研究所工作,1952年任研究員,1955年任生物化學教授。曾被聘為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特邀教授。1961年任美國國家神經病與盲病研究所科學顧問。1965年任美國國家生物化學委員會主席。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生物化學會、美國化學會、倫敦生物化學促進會員。1964年任《生物化學雜志》副編輯。
斯坦主要研究氨基酸試劑和可定量測定蛋白質水解產物與生物液體中氨基酸和縮氨酸的色層分離方法。發明氨基酸自動分析器,提出核糖酶的結構式。描繪出酶的活動部位示意圖。研究過鏈球菌蛋白酶、胃蛋白酶色層分離法。由于這些貢獻,斯坦與安芬森、穆爾共同獲得1972年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