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特南特(德)和盧齊卡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5-16 16:13:26 發布人:editor
布特南特,A. F. J.
Adolf Friedrich Johann Butenandt 1903~
聯邦德國有機和生 物化學家
1903年3月24日生 于不來梅港。曾就讀于馬爾堡大學和格丁根大學。 1927年在A. O. R. 溫道斯 指導下獲格丁根大學博士學位。1933年任但澤工學院有機化 學教授。 1936~1945年,任柏林的威廉皇家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 1945年任蒂 賓根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和蒂賓根大學生理化學教授。 1956年研究所遷往慕尼 黑,改名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他繼續任所長。 1960年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主席。
布特南特是 性激素 研究的先驅之一。1929 年他從孕 婦的尿液中分離出名為雌酮的雌性激素,邁出研究性激素化學性質的關鍵一步。 布特南特測定了雌酮的結構和一些化學特性。 不久,有人從孕婦尿中又分離一 種作用更大的雌性激素, 名為雌三醇。 他又研究了雌三醇,找出了它與雌酮間的 關系,隨后又解決了這兩個化合物的結構問題,并指出兩者與膽汁酸和甾醇間的關 系。在懷孕期間起生理作用的黃體激素孕甾酮,也是由布特南特制備成純品并在 1939 年由他從膽甾醇合成出來的。1934 年,布特南特從男性尿液中分離出名為 雄甾酮的男性激素。雄甾酮在化學結構上與雌酮有密切關系。不久,有人從睪丸 的提取物中得到一種作用更大的睪丸甾酮。因為睪丸甾酮與雄甾酮很接近,所以 睪丸甾酮的結構很容易就測定了出來。1935 年布特南特將雄甾酮的衍生物轉變 成睪丸甾酮。 布特南特因在性激素研究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和L. 盧齊卡共獲 1939 年諾貝爾化學獎。
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
盧齊卡
Ruzicka,Lepold, 1887-1976
瑞士生物化學家
生于南斯拉夫武科瓦爾。畢業于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等技術學校。曾獲瑞士巴塞爾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和美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23年任蘇黎世大學有機化學教授。1926年任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化學系主任。1929年回瑞士,仍任蘇黎世大學教授。1942年補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盧齊卡主要研究有機合成。貢獻之一是確定異戊二規則,即凡符合通式(C5H5)n 的鏈狀或環狀烯烴類,都叫萜烯。高級萜烯由簡單整數的異戊二烯組成。在研究萜烯過程中,發現靈貓酮和麝香酮,并確定其化學結構,為香料工業廣闊前景。
盧齊卡在性激素研究上也有重要貢獻。首選提出檢驗性激素制劑的生物學方法。首次把性激素和甾醇這兩類物質從結構上聯系起來,進而由膽甾醇合成友鄰甾酮與睪丸甾酮,并對它們的化學結構作出了描述。由于這些成就,1939年盧齊卡與布特南特同獲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