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維爾納.A.(瑞士)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5-16 15:44:53 發布人:editor
獲得者:維爾納.A.(Alfredwerner,1866-1919)
瑞士化學家 【簡介】維爾納.A.于1866年12月12日生于法國米盧斯。從1878年在德國卡爾斯魯厄高等技術學校攻讀化學,先后從師于亨茨希和隆格等教授學習化學,于1890年10月13日獲博士學位。1895年在蘇黎世工業大學被提升為有機化學教授。1919年辭去蘇黎世工業大學的教職,同年11月15日逝世于蘇黎世。
【主要成就】他首先提出“配位數”的概念,建立了絡合物的配位理論,這種理論不僅正確地解釋了化學實驗事實,擴展化合價的概念,而且提出配位體異構現象,為立體化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890年,他在博士論文中論述了氮化合物中原子的立體排列。先后發表了《關于化學親和力和化合價理論問題》、《論無機化合的結構》的論文,提出了分子結構的配位場理論。他認為原子價概念說明不了絡合物的結構,應引入副價的概念來擴展原子價概念。一些金屬的原子價除主價外,還可以有副價。1899年他通過對有關金屬——氨絡合物、水合物和雙鹽的研究,首先提出“立體化學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不限于含碳的化合物”的論斷。為了解釋鈷氨絡合物中氯的不同作用,他又提出把絡合物分為“內界”和“外界”的理論。內界是由中心離子與周圍緊密相結合的配位體組成,不易分解,而外界的離子就容易分解。1911年他又利用碳原子合成了40多種旋光性分子,用以證實配位理論的有效性。盡管他沒能建立起一個完整嚴謹的化合價理論,但他所使用的間接和經典構型測定法為以后的生化、分析、有機和物化的研究做出了貢獻。由于這些成就,他獲得了191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