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煉成鋼 此地無銀三百兩 刀耕火耨 點石成金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7-04 15:30:34 發布人:editor
漢語成語,就是人們長期以來使用的,約定俗成的,有著特定含義、結構形式固定的詞組或短語,其包含了透徹完整的思想內容,富意深刻,生動形象,簡煉明了,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
成語源遠流長,多有來歷,是人們對周圍客觀事物長期細致觀察,反復認真地琢磨的結晶,有相當一部分包含豐富的科學知識,其中當然也包括化學知識的領域。距今五十萬年至一百萬年前,我國祖先開始利用火,這是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是人類有意識地利用化學變化的開端。從此以后,制陶、冶金、造紙、火藥、釀造等一系列與化學反應密切相關的技術相繼出現,在距今四千多年前,人們又創造了中國文字。當時,人們通過偶然接觸到的化學變化,逐步了解利用,并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相當一部分與化學相關的成語而流傳至今。
在此,通俗地介紹了部分成語中涉及的化學知識,并指出成語的含義、出處、用法等,從而揭示中國古代歷史上科學與文化的內在聯系,確證科學與文化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唯一動力。在編寫中參考了劉也《成語科學薈萃》、趙匡華《中國古代化學》及田荷珍《中國古代化學》等書籍,在此致謝
百煉成鋼
公元前600年中國已掌握冶鐵技術,早期的煉鐵是將鐵礦石和木炭一層夾一層地放在煉爐中,在650-1000℃和上焙燒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使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冷卻后,取出鐵塊。這種煉鐵方法叫塊煉鐵,用這種方法煉得鐵質地疏松,還夾雜著許多雜質,不堅韌,并無多大實用價值。后來經過不斷的實踐,人們發現把這種鐵,加熱到一定溫度下經這反復鍛打,就可把夾雜的氧化物擠出去,此時鐵的機械性能就得到了改善。在反復鍛打鐵塊的基礎上,古人又得出塊煉鐵滲碳成鋼的經驗,這是最早的鋼。西漢時,為提高鋼的質量,人們又增加了鍛打的次數,由十次,三十次,五十次增至近百次從而得到所謂的"百煉鋼"。
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但取粗鐵煅之百余火,每煅稱之,一煅一輕,至累煅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雖百煉不耗矣。"這就是"百煉成鋼"。
語源:晉·劉琨《重贈盧諶》:"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現意:比喻人經過多次刻苦的鍛煉,非常堅強,或成為優秀的人物。
此地無銀三百兩
銀,是一種白色柔軟的金屬元素,熔點961℃,是導電、導熱性能最好的金屬,有很好的延展性。銀在自然界的儲藏量稀少,但比黃金多近四十倍。銀的化學穩定性好,不易被氧化,但與空氣中的硫化合而變黑。
銀一般與鋁礦共生,在冶煉鋁時,銀被還原出來。大約在公元前二千多年,人們就已采用這種"吹灰法"提取銀,數千年來,銀與金一樣,應用價值都不大,除了用作貨幣、裝飾品外,幾乎沒有其他用途。直到現在,白銀才在工業上發掘出大量的用途,如,人們發現銀是導電性最好的金屬,可以用于計算機、導彈等精密電路上;銀的反射性能高,可鍍在玻璃上制造鏡子及在保溫瓶內膽防止熱量的散失; 銀的殺菌性能也很好,是氯化物的十倍,可用于醫療上的收斂及消炎;銀的溴化物遇光即分解,具有非常靈敏的感光性,可以用于照相底片及X光片生產,這是銀的最大用量的用途。
語源:民間傳說:"有人把三百兩銀子埋在地下,上書'此地無銀三百兩',鄰居王二偷去,回書'隔壁王二不曾偷'。
現意:比喻要想隱瞞、掩飾,結果反而愈加暴露,弄巧反拙。也作"此地無銀"。
刀耕火耨
火耨(nòu)者,用火燒去草。古人在播種前放火燒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火燒后的草木灰含鉀5-12%、鈣5-25%、磷0.5-3.5%,是一種高效鉀肥,除了供給土壤鉀磷等多種元素外,還可降低土壤酸性,對小麥、油菜、紅薯、煙草等農作物有明顯的增產效果。可別小看"刀耕火耨"這種原始的農業耕作方式,它可是最早的化學肥料的應用。
宋·許觀《東齋記事·刀耕火種》記載了這種耕作技術:"每欲布種時,則先代其林木縱火焚之,俟(sì)其成灰,即布種于其間,如是所收必倍,蓋史書所言刀耕火種也。"現在,無機化工已經能夠生產出各種各樣的化學肥料,刀耕火耨的 耕作方式已經基本消失了。
語源:《舊唐書·嚴震傳》:"梁、漢之間,刀耕火耨,民耒(lěi)耜(sì)為食。"
現意:指原始的農業耕作技術。也作"刀耕火種"。
點石成金
黃金在古代時,是作為財富的象征。歷代都有一些夢想點石成金的人,如劉安、漢武帝、王莽等等,這些人組織了一大批人才,耗費大量的時間、資金用于煉金術。《史記》記載:"而事化丹砂,諸藥齊為黃金。"《抱樸子》記載:"神丹既成,不但長生,又可以作黃金。"哪些在當時可以稱得上為一流的化學家,企圖利用當時已經得到的各種化合物,如銅、鉛、鐵、錫等金屬,丹砂、雌黃、硝石、礬石等無機化合物,統稱"五金八石",在煉丹鼎中,通過采用加熱、蒸餾、升華等化學過程,使低賤的金屬點化為黃金,當然,最終除了得到一些鋅銅合金,色如金而無金性的"偽金",幾乎一無所獲。
從今天的觀點來看,他們哪種經過人工處理,改變物質的性質及結構的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煉金術所依據的天然物質隨著時間的延續,自然朝著自我完善的方向轉化的"自然進化論",是一種非常革命的思想,現代的化學工業無不是由各種各樣千變萬化的化學反應構成的,實際上,現代的化學家已經成功通過人工核反應,用快速中子轟擊汞原子得到金,實現了古代煉金家數千年來夢寐以求的愿望。
語源:劉向《列仙傳》:"許遜,南昌人。晉初為旌陽令,點石成金,以足逋賦。"
原意:傳說中古代方士的一種法術。
現意:比喻把別人不好的文章改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