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活動與化學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6-29 14:42:41 發布人:editor
著名的奧地利精神病醫學家弗洛伊德博士在60年前就曾經說過:“有朝一日,每一種精神活動都可追溯到和腦的化學變化有關。”現已證明,他的預言是完全正確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人的大腦是由許許多多的神經細胞組成的,約有5000萬種,1000億個。一個表面積約為5平方米,重1400克的人腦,其信息總容量竟相當于7.7億冊圖書。科學家們把大腦中各個細胞間起傳遞沖動信息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神經遞質有30多種。1978年,美國國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人的性格主要是由兩種神經遞質,即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的比例來調節控制的。脾氣急躁,富于挑釁性心理的人,腦脊髓中含有的去甲腎上腺素往往相對較高,而5-羥色胺較少;脾氣溫和的人則相反。他們甚至認為,人的個性,主要是由這兩種化學物質,如同畫家的調色板那樣,“調劑搭配”出來的。他們還發現,一個人所處的環境,特別是早年的生活經歷,對這兩種化學物質的影響特別大。
科學家們還發現,有恐懼癥的人之所以害怕攀登高處,怕陌生人,怕驚險場面,是因為大腦中一種由15個氨基酸組成的肽的化學組成發生變異的緣故。患癲癇病的人與大腦中的腦啡吠發生轉移有關。在通常情況下,腦啡吠在中腦部位,如果它一旦從原地游離至前腦,便會引起癲癇病。既然大腦中化學物質的含量會影響人們的精神狀態,那么人類便可依據這些原理和規律治療有關精神狀態的病患了。例如給脾氣狂躁的人服用碳酸鋰,可使之變得溫和、冷靜;給精神分裂癥的病人服用納洛酮后,則可使其情緒明顯好轉。有趣的是,一些藥物,如巴比士酸鹽,本是一種催眠劑,經過改造化合之后,則可變成一種“誠實藥”,使人服用后喪失撒謊能力,從而吐露出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