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氰胺的化學性質、用途毒性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5-16 13:30:58 發布人:editor
三聚氰胺是一種三嗪類含氮雜環有機化合物,被用作化工原料。微溶于水,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熱乙二醇、甘油、吡啶等。
合成
三聚氰胺最早被李比希于1834年合成,早期合成使用雙氰胺法:由電石(CaC2)制備氰胺化鈣(CaCN2),氰胺化鈣水解后二聚生成雙氰胺,再加熱分解制備三聚氰胺。
目前因為電石的高成本,雙氰胺法已被淘汰。工業合成主要使用尿素為原料,在加熱和一定壓力條件下:
6 (NH2)2CO → C3H6N6 + 6 NH3 + 3 CO2 按照反應條件不同,三聚氰胺合成工藝又可分為高壓法(7-10MPa,370-450℃,液相)、低壓法(0.5-1MPa,380-440℃,液相)和常壓法(<0.3MPa,390℃,氣相)三類。
化學性質
三聚氰胺呈弱堿性(pKa=8),可與多種酸反應生成三聚氰胺鹽。
遇強酸或強堿水溶液水解,胺基逐步被羥基取代,先生成三聚氰酸二酰胺,進一步水解生成三聚氰酸一酰胺,最后生成三聚氰酸。
用途
三聚氰胺是制造三聚氰胺-甲醛樹脂(密胺塑料)的原料。該樹脂有時也被俗稱為三聚氰胺,被用于制造日用器皿、裝飾貼面板、織物整理劑等。
三聚氰胺還可以與乙醚配合作紙張處理劑,在一些涂料中作交聯劑,以及阻燃化學處理劑等。
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劑,被不法分子用于食品工業造假
食品工業中常常需要測定食品的蛋白質含量,由于直接測量蛋白質技術上比較復雜,所以常用一種叫做凱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的方法,通過測定氮原子的含量來間接推算食品中蛋白質的含量。由于三聚氰胺與蛋白質相比含有更多的氮原子,所以最早被中國造假者利用,添加在食品中以造成食品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假象。典型案例是2007年美國寵物食品污染事件和2008年中國三鹿奶粉事件。
毒性
目前三聚氰胺被認為毒性輕微,大鼠口服的半數致死量大于3克/公斤體重。其根據是1945年的一個實驗報道:將大劑量的三聚氰胺飼喂給大鼠、兔和狗后沒有觀察到明顯的中毒現象。
然而,2007年美國寵物食品污染事件的初步調查結果認為:摻雜了≤6.6%三聚氰胺的小麥蛋白粉是寵物食品導致中毒的原因,為上述毒性輕微的結論畫上了問號。但為安全計,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具都會標明「不可放進微波爐使用」。動物長期攝入三聚氰胺會造成生殖、泌尿系統的損害,膀胱、腎部結石,并可進一步誘發膀胱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