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又有新技術了!我國突破甲烷二氧化碳重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8-23 09:19:30 發布人:editor
全球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導致了溫室效應等問題,科學界一直在探索如何將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回收并轉化。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團隊有辦法。他們能讓甲烷與二氧化碳“攜手重生”,變成重要的原料氣——合成氣。近日,這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套萬方級甲烷二氧化碳自熱重整制合成氣裝置在山西潞安集團煤制油基地實現穩定運行。
中國科學院發布消息稱,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氣技術源于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山西潞安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荷蘭殼牌石油工業公司聯合啟動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項目。目前,合作三方正在進行該技術的商業評估,并就全球化的商業推廣應用達成了一致意見。
二氧化碳與甲烷是典型的溫室氣體,又是重要的含碳資源。將甲烷和二氧化碳作為碳源,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合成氣(CO和H2),即稱之為甲烷二氧化碳重整或者干重整。相比較傳統的甲烷蒸汽重整,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幾乎不消耗水,而是大量利用二氧化碳,降低能耗的同時并緩解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因此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然而,該反應過程特別容易積碳,抗積碳催化劑和專用反應器被公認為是其技術實現工業化的核心難題。因此,國內外相關研發尚未達到工業側線或示范的規模。
據了解,上海高研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成功解決了納米金屬的穩定性問題,尤其是催化劑鑄造與內結構的匹配。在此基礎上,該技術可以拓展至水蒸氣重整和多重整應用,實現合成氣H2/CO比例的靈活調變。因此,該技術適用于常規或非常規天然氣的轉化利用,也適用于煤化工和冶金行業馳放氣的利用。
在前期試運行和系統優化的基礎上,6月21日甲烷二氧化碳自熱重整制合成氣裝置啟動全系統運行并于7月10日實現滿負荷生產截止目前,該裝置已穩定運行1000小時以上,日產低H2/CO摩爾比產品氣高達20多萬Nm3,日轉化利用二氧化碳高達60噸。
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對該技術與工業側線試驗裝置進行了72小時連續運行標定。專家一致認為,該研究開發了性能優越的高效納米鎳基催化劑和專用反應器,建成了國際首套萬立方納米/小時級規模甲烷二氧化碳自熱重整制合成氣工業側線裝置并穩定運行,建議盡快開展工業化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