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結合社會熱點搞科普”——訪中國化工學會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7-20 15:00:07 發布人:editor
2016年6月5日,公益性化工科普組織——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普聯盟在北京成立。作為該聯盟的發起單位之一,中國化工學會在過去的一年里依托行業專家力量,聚焦化工熱點問題,化工科普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為引導公眾科學認知化學工業、維護化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日前,記者采訪了該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元一。
“社會熱點事件是開展科普活動的最好時機,科普工作一定要與社會熱點事件結合,這既能顯著提升科普活動的公眾關注度,同時還能使科普知識獲得最好的傳播效果。”這是楊元一對開展化工科普工作最深刻的一點體會。
近年來,我國公眾對于環境保護和安全衛生的公共認知不斷增強,一些石化、化工環境污染及安全事故的出現,使石化和化工行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為了加強石化知識的科普,提高民眾認知水平,我們學會及時響應社會熱點,爭取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科學解讀。”楊元一向記者介紹說。
針對PX事件帶來的影響,化工學會與多家單位聯合舉辦了中國PX發展論壇,掀起了當時的石化輿論保衛戰,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50余家主流及專業媒體發布相關報道、評論近千篇;編撰制作PX科普宣傳冊,發放幾千冊,為全社會科學認知PX作出了積極努力。
針對北方地區大面積霧霾事件,化工學會在第一時間組織專家討論并撰寫《霧霾科普解讀》等科普資料。他們一方面向央視、新華社等主流媒體的記者發送;另一方面,在《中國化工報》《中國化工信息》周刊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媒體上發表,并通過微信等新媒體進行傳播,用業內專家的權威解讀以正視聽。
“8·12”天津危險化學品爆炸事故發生后,化工學會根據科協要求,聯合科普中國微信平臺第一時間發布了3篇科普文章——《關于危險品,我們應該弄清楚什么》《總理問:“我聞到的是什么”,天津爆炸現場氣味為何物?》《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危化品都有哪些?》,閱讀量過萬。
江蘇毒塑膠跑道事件、常州外國語大學毒土地污染事件……這一系列公眾關注度極高的社會熱點事件,都成為化工學會開展科普工作的抓手,發布科普文章十余篇,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從我們開展的這些活動可以看出,開展化工科普在抓住時機的同時,還必須增強優質科普內容的供給能力,對社會熱點問題給出科學準確、實事求是的解讀。”楊元一說。
2016年,化工學會創新科普創作激勵機制,推動更多作者參與,創作豐富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作品。目前,學會組建的專家智庫已經達到302人,涵蓋我國石油和化工領域多位院士、知名學者與科技工作者。
“除了針對突發的社會熱點事件,我們學會還非常重視化工科普工作的系統化、基礎化建設。”楊元一說。
2016年8月,化工學會聯合常州大學、化工出版社等單位正式啟動了《身邊化工大揭秘》科普圖書項目,從衣食住行用全方位講述化工的重要作用,目前該書正在編制中。2017年5月31日,中國化工學會參與編寫的《石化與生活》系列科普叢書正式出版發行,這套叢書也成為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的獻禮之作。
談及學會今年的科普工作,楊元一用“夯實基礎、加強聯盟、創新方式、擴大影響”進行了概括。“除了高水平編撰完成《身邊化工大揭秘》科普圖書,出版科普讀物《石化與生活》系列科普叢書之外,開展‘科普中國——PX主題科普活動’是今年的重中之重。我們將通過舉辦PX科普主題講座、專題展覽、制作PX深度紀錄片,講述PX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消除公眾誤解和愚昧,助力化工產業良性發展。”楊元一說。
對于學會下一步的科普工作思路,楊元一表示,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一環,將從4個方面推進:加強聯盟合作,深入推進石化科普聯盟的落地工作;推進學科建設,按計劃完成科普書籍的組織和出版工作;加強平臺資源與渠道建設,擴大科普影響力與受眾面;發揮包括院士在內的科技工作者的科普作用,挖掘專家庫的科普資源。
本文摘自中國化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