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02qi"></ul>
    • <ul id="w02qi"></ul>
      返回首頁 | 加入收藏 | 設為首頁 

      山東化學化工學會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創新 > 創新驅動 > 列表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5-23 14:18:32   發布人:editor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十三五”時期,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有關部署,特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一)現狀與形勢。

        “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產業創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顯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等領域一批企業的競爭力進入國際市場第一方陣,高鐵、通信、航天裝備、核電設備等國際化發展實現突破,一批產值規模千億元以上的新興產業集群有力支撐了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泛融合,加快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涌現了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有力支撐。

        未來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信息革命進程持續快速演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廣泛滲透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信息經濟繁榮程度成為國家實力的重要標志。增材制造(3D打印)、機器人與智能制造、超材料與納米材料等領域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推動傳統工業體系分化變革,將重塑制造業國際分工格局。基因組學及其關聯技術迅猛發展,精準醫學、生物合成、工業化育種等新模式加快演進推廣,生物新經濟有望引領人類生產生活邁入新天地。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助推綠色低碳發展大潮,清潔生產技術應用規模持續拓展,新能源革命正在改變現有國際資源能源版圖。數字技術與文化創意、設計服務深度融合,數字創意產業逐漸成為促進優質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的智力密集型產業,創意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正在興起。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逐漸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的主要動力,引發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格局重構,全球創新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我國創新驅動所需的體制機制環境更加完善,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配置持續優化,新興消費升級加快,新興產業投資需求旺盛,部分領域國際化拓展加速,產業體系漸趨完備,市場空間日益廣闊。但也要看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創新水平還不高,一些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仍然存在,一些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新興產業監管方式創新和法規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還不適應經濟發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扶持,全面營造有利于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生態環境,創新發展思路,提升發展質量,加快發展壯大一批新興支柱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培育發展新動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創新能力,深化國際合作,進一步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更廣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建設制造強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三)主要原則。

        堅持供給創新。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全面提升技術、人才、資金的供給水平,營造創新要素互動融合的生態環境。聚焦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和國際競爭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破除舊管理方式對新興產業發展的束縛,降低企業成本,激發企業活力,加快新興企業成長壯大。

        堅持需求引領。市場需求是拉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要強化需求側政策引導,加快推進新產品、新服務的應用示范,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供給,以消費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

        堅持產業集聚。集約集聚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要以科技創新為源頭,加快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提升產業集群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以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發展為途徑,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特色產業集群,帶動區域經濟轉型,形成創新經濟集聚發展新格局。

        堅持人才興業。人才是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首要資源。要針對束縛人才創新活力的關鍵問題,加快推進人才發展政策和體制創新,保障人才以知識、技能、管理等創新要素參與利益分配,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全面激發人才創業創新動力和活力。加大力度培養和吸引各類人才,弘揚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

        堅持開放融合。開放融合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要以更開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搭建國際化創新合作平臺,高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大力推動我國優勢技術和標準的國際化應用,加快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全球配置,全面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能力。

        (四)發展目標。

        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實現以下目標:

        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并在更廣領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平均每年帶動新增就業100萬人以上。

        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明顯提高,形成全球產業發展新高地。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建成一批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產業創新能力躋身世界前列,在若干重要領域形成先發優勢,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等領域新產品和新服務的可及性大幅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更加嚴格,激勵創新的政策法規更加健全。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產業新體系。發展一批原創能力強、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的行業排頭兵企業,活力強勁、勇于開拓的中小企業持續涌現。中高端制造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比重大幅提升,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和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百余個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新興產業集群。

        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主導力量,我國成為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創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主導地位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五)總體部署。

        以創新、壯大、引領為核心,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促進一批新興領域發展壯大并成為支柱產業,持續引領產業中高端發展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立足發展需要和產業基礎,大幅提升產業科技含量,加快發展壯大網絡經濟、高端制造、生物經濟、綠色低碳和數字創意等五大領域,實現向創新經濟的跨越。著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趨勢、新方向,超前布局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物技術和核技術領域一批戰略性產業,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遵循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突出優勢和特色,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集聚區和特色產業集群,形成區域增長新格局。把握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戰略契機,以更開放的視野高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化水平。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完善有利于匯聚技術、資金、人才的政策措施,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全面營造適應新技術、新業態蓬勃涌現的生態環境,加快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二、推動信息技術產業跨越發展,拓展網絡經濟新空間

        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向各行業全面融合滲透,構建萬物互聯、融合創新、智能協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到2020年,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薄弱環節實現系統性突破,總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

        (一)構建網絡強國基礎設施。深入推進“寬帶中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大力推進高速光纖網絡建設。開展智能網絡新技術規模應用試點,推動國家骨干網向高速傳送、靈活調度、智能適配方向升級。全面實現向全光網絡跨越,加快推進城鎮地區光網覆蓋,提供每秒1000兆比特(1000Mbps)以上接入服務,大中城市家庭用戶實現帶寬100Mbps以上靈活選擇;多方協同推動提升農村光纖寬帶覆蓋率,98%以上的行政村實現光纖通達,有條件的地區提供100Mbps以上接入服務,半數以上農村家庭用戶實現帶寬50Mbps以上靈活選擇。推動三網融合基礎設施發展。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演進升級和應用,推動骨干企業新增網絡地址不再使用私有地址。

        加快構建新一代無線寬帶網。加快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建設,實現城鎮及人口密集行政村深度覆蓋和廣域連續覆蓋。在熱點公共區域推廣免費高速無線局域網。大力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聯合研發、試驗和預商用試點。優化國家頻譜資源配置,提高頻譜利用效率,保障頻率資源供給。合理規劃利用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加快空間互聯網部署,研制新型通信衛星和應用終端,探索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研究平流層通信等高空覆蓋新方式。

        加快構建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推動有線無線衛星廣播電視網智能協同覆蓋,建設天地一體、互聯互通、寬帶交互、智能協同、可管可控的廣播電視融合傳輸覆蓋網。加速全國有線電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雙向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推進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互聯互通。推動下一代地面數字廣播電視傳輸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加強地面無線廣播電視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創建移動、交互、便捷的地面無線廣播電視新業態。

        專欄1 寬帶鄉村示范工程

        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促進三網融合,加快光纜、衛星通信進行政村建設,按需實現光纖入戶網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向自然村和住戶延伸覆蓋,利用衛星、移動通信等技術創新加強對海島、邊遠地區、山區等覆蓋,加快普及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智慧農業、電子政務等信息化應用,支撐扶貧攻堅。

        統籌發展應用基礎設施。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統籌規劃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在全國適宜地區布局,有序推進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推動基于現有各類通信網絡實現物聯網集約部署。持續強化應急通信能力建設。

        加強國際合作。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國際互聯互通合作。加強海外海纜、陸纜、業務節點、數據中心、衛星通信等設施建設,優化國際通信網絡布局。加快建設中國—阿拉伯國家等網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信息港。

        (二)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培育“互聯網+”生態體系。

        深化互聯網在生產領域的融合應用。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推動“中國制造+互聯網”取得實質性突破,發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構筑核心工業軟硬件、工業云、智能服務平臺等制造新基礎,大力推廣智能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構建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開展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示范。推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與農業、能源、金融、商務、物流快遞等深度融合,支持面向網絡協同的行業應用軟件研發與系統集成,推動制造業向生產服務型轉變、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拓展生活及公共服務領域的“互聯網+”應用。加快行業管理體制創新,促進醫療、教育、社保、就業、交通、旅游等服務智慧化。拓展新型智慧城市應用,推動基于互聯網的公共服務模式創新,推進基于云計算的信息服務公共平臺建設,增強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加快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逐步實現政務服務“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促進“互聯網+”新業態創新。鼓勵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快形成新的生產和流通交換模式。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分享經濟發展,建立適應分享經濟發展的監管方式,促進交通、旅游、養老、人力資源、日用品消費等領域共享平臺企業規范發展,營造分享經濟文化氛圍。

        專欄2 “互聯網+”工程

        深入推進“互聯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等11個重點行動,建設互聯網跨領域融合創新支撐服務平臺。促進基于云計算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推進公有云和行業云平臺建設。加強物聯網網絡架構研究,組織開展物聯網重大應用示范。加快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部署,構建工業互聯網技術試驗驗證和管理服務平臺。創建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

        (三)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落實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全面推進重點領域大數據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公開共享和應用拓展,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強化安全保障,推動相關產業創新發展。

        加快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統籌布局建設國家大數據公共平臺,制定出臺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管理辦法,推動建立數據資源清單和開放目錄,鼓勵社會公眾對開放數據進行增值性、公益性、創新性開發。加強大數據基礎性制度建設,強化使用監管,建立健全數據資源交易機制和定價機制,保護數據資源權益。

        發展大數據新應用新業態。加快推進政府大數據應用,建立國家宏觀調控和社會治理數據體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發展大數據在工業、農業農村、創業創新、促進就業等領域的應用,促進數據服務業創新,推動數據探礦、數據化學、數據材料、數據制藥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強海量數據存儲、數據清洗、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可視化等關鍵技術研發,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數據處理、分析和可視化軟硬件產品,培育大數據相關產業,完善產業鏈,促進相關產業集聚發展。推進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

        強化大數據與網絡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大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大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和有關標準規范,建立數據跨境流動安全保障機制。加強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攻關,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數據技術體系。建立完善網絡安全審查制度。采用安全可信產品和服務,提升基礎設施關鍵設備安全可靠水平。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研究重要信息系統和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整體解決方案。

        專欄3 大數據發展工程

        整合現有資源,構建政府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數據開放平臺,健全大數據共享流通體系、大數據標準體系、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推動實現信用、交通、醫療、教育、環境、安全監管等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支持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在重點領域開展大數據示范應用,實施國家信息安全專項,促進大數據相關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四)做強信息技術核心產業。順應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等發展趨勢,著力培育建立應用牽引、開放兼容的核心技術自主生態體系,全面梳理和加快推動信息技術關鍵領域新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推動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突破性進展。

        提升核心基礎硬件供給能力。提升關鍵芯片設計水平,發展面向新應用的芯片。加快16/14納米工藝產業化和存儲器生產線建設,提升封裝測試業技術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加緊布局后摩爾定律時代芯片相關領域。實現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AMOLED)、超高清(4K/8K)量子點液晶顯示、柔性顯示等技術國產化突破及規模應用。推動智能傳感器、電力電子、印刷電子、半導體照明、慣性導航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提升新型片式元件、光通信器件、專用電子材料供給保障能力。

        專欄4 集成電路發展工程

        啟動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工程,實施一批帶動作用強的項目,推動產業能力實現快速躍升。加快先進制造工藝、存儲器、特色工藝等生產線建設,提升安全可靠CPU、數模/模數轉換芯片、數字信號處理芯片等關鍵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和應用水平,推動封裝測試、關鍵裝備和材料等產業快速發展。支持提高代工企業及第三方IP核企業的服務水平,支持設計企業與制造企業協同創新,推動重點環節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半導體顯示產業鏈協同創新。

        大力發展基礎軟件和高端信息技術服務。面向重點行業需求建立安全可靠的基礎軟件產品體系,支持開源社區發展,加強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智能硬件等領域操作系統研發和應用,加快發展面向大數據應用的數據庫系統和面向行業應用需求的中間件,支持發展面向網絡協同優化的辦公軟件等通用軟件。加強信息技術核心軟硬件系統服務能力建設,推動國內企業在系統集成各環節向高端發展,規范服務交付,保證服務質量,鼓勵探索前沿技術驅動的服務新業態,推動骨干企業在新興領域加快行業解決方案研發和推廣應用。大力發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高端軟件外包業務。

        加快發展高端整機產品。推進綠色計算、可信計算、數據和網絡安全等信息技術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加快高性能安全服務器、存儲設備和工控產品、新型智能手機、下一代網絡設備和數據中心成套裝備、先進智能電視和智能家居系統、信息安全產品的創新與應用,發展面向金融、交通、醫療等行業應用的專業終端、設備和融合創新系統。大力提升產品品質,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五)發展人工智能。培育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促進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重點領域推廣應用,打造國際領先的技術體系。

        加快人工智能支撐體系建設。推動類腦研究等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加快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決策控制等應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軟硬件開發。加快視頻、地圖及行業應用數據等人工智能海量訓練資源庫和基礎資源服務公共平臺建設,建設支撐大規模深度學習的新型計算集群。鼓勵領先企業或機構提供人工智能研發工具以及檢驗評測、創業咨詢、人才培養等創業創新服務。

        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應用。在制造、教育、環境保護、交通、商業、健康醫療、網絡安全、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開展試點示范,推動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發展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智能硬件和智能化系統,重點推進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智慧農業、智能安防、智慧健康、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設備等研發和產業化發展。鼓勵各行業加強與人工智能融合,逐步實現智能化升級。利用人工智能創新城市管理,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推動專業服務機器人和家用服務機器人應用,培育新型高端服務產業。

        專欄5 人工智能創新工程

        推動基礎理論研究和核心技術開發,實現類人神經計算芯片、智能機器人和智能應用系統的產業化,將人工智能新技術嵌入各領域。構建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和向社會開放的骨干企業研發服務平臺。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雙創”支撐服務體系。

        (六)完善網絡經濟管理方式。

        深化電信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三網融合,進一步放開基礎電信領域競爭性業務,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限制,推進國有電信企業混合所有制試點工作。破除行業壁壘,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在技術、標準、監管等方面充分對接,允許各類主體依法平等參與市場競爭。

        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針對互聯網與各行業融合發展的新特點,調整不適應發展要求的現行法規及政策規定。落實加強網絡信息保護和信息公開有關規定,加快推動制定網絡安全、電子商務等法律法規。

        三、促進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突破發展,引領中國制造新跨越

        順應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發展趨勢,圍繞“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加快突破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推進重大裝備與系統的工程應用和產業化,促進產業鏈協調發展,塑造中國制造新形象,帶動制造業水平全面提升。力爭到2020年,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2萬億元。

        (一)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品牌。著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裝備與部件的性能和質量,打造智能制造體系,強化基礎支撐,積極開展示范應用,形成若干國際知名品牌,推動智能制造裝備邁上新臺階。

        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系統。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開展集計算、通信與控制于一體的信息物理系統(CPS)頂層設計,探索構建貫穿生產制造全過程和產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提供重點行業整體解決方案,推進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建設測試驗證平臺,完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推動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邁上新臺階。構建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全面突破高精度減速器、高性能控制器、精密測量等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部件,重點發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業機器人。加快高檔數控機床與智能加工中心研發與產業化,突破多軸、多通道、高精度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件,開發和推廣應用精密、高速、高效、柔性并具有網絡通信等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基礎制造裝備及集成制造系統。突破智能傳感與控制裝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裝備、智能農業機械裝備,開展首臺套裝備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提高質量與可靠性。

        打造增材制造產業鏈。突破鈦合金、高強合金鋼、高溫合金、耐高溫高強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專用材料。搭建增材制造工藝技術研發平臺,提升工藝技術水平。研制推廣使用激光、電子束、離子束及其他能源驅動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藝裝備。加快研制高功率光纖激光器、掃描振鏡、動態聚焦鏡及高性能電子槍等配套核心器件和嵌入式軟件系統,提升軟硬件協同創新能力,建立增材制造標準體系。在航空航天、醫療器械、交通設備、文化創意、個性化制造等領域大力推動增材制造技術應用,加快發展增材制造服務業。

        專欄6 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應用示范工程

        在機械、航空、航天、汽車、船舶、輕工、服裝、電子信息等離散制造領域,開展智能車間/工廠的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推進數字化設計、裝備智能化升級、工藝流程優化、精益生產、可視化管理、質量控制與溯源、智能物流等試點應用,推動全業務流程智能化整合。

        在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紡織、食品、醫藥等流程制造領域,開展智能工廠的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提升企業在資源配置、工藝優化、過程控制、產業鏈管理、質量控制與溯源、節能減排及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二)實現航空產業新突破。加強自主創新,推進民用航空產品產業化、系列化發展,加強產業配套設施和安全運營保障能力建設,提高產品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和舒適性,全面構建覆蓋航空發動機、飛機整機、產業配套和安全運營的航空產業體系。到2020年,民用大型客機、新型支線飛機完成取證交付,航空發動機研制實現重大突破,產業配套和示范運營體系基本建立。

        加快航空發動機自主發展。依托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重大專項,突破大涵道比大型渦扇發動機關鍵技術,支撐國產干線飛機發展。發展1000千瓦級渦軸發動機和5000千瓦級渦槳發動機,滿足國產系列化直升機和中型運輸機動力需求。發展使用重油的活塞式發動機和應用航空生物燃料的渦輪發動機,推進小型發動機市場化應用。

        推進民用飛機產業化。加快實施大型飛機重大專項,完成大型客機研制,啟動寬體客機研發,突破核心技術。加快新型支線飛機工程研制和系列化改進改型,開展新機型國內外先鋒用戶示范運營和設計優化,提高飛機航線適應性和競爭力。大力開發市場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機、多用途飛機、特種飛機和工業級無人機。

        完善產業配套體系建設。提高航空材料和基礎元器件自主制造水平,掌握鋁鋰合金、復合材料等加工制造核心技術。大力發展高可靠性、長壽命、環境適應性強、標準化、低成本的航空設備和系統,實現適航取證。加快航空科研試驗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結構強度、飛行控制、電磁兼容、環境試驗等計量測試和驗證條件投入,加強試飛條件建設。突破一批適航關鍵技術,加強適航審定條件和能力建設,加快完善運輸類飛機等各類航空產品的適航審定政策,建成具有完善組織機構、充足人力資源、健全規章體系、先進硬件設施和較強國際合作能力的適航審定體系。加快建設一批專業化數字化示范工廠,顯著提高航空產品制造質量穩定性和生產效率。積極推進構建國際風險合作伙伴關系,建成功能完備的航空產業配套體系。

        發展航空運營新服務。落實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大力培育通用航空市場,促進通用航空制造與運營服務協調發展。大力發展航空租賃。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先進航空運營體系,促進服務模式創新。加強飛行培訓,培育航空文化。開發綜合化、通用化、智能化的通信、導航和控制系統,發展面向全面風險管控和多類空域融合運用的技術體系和裝備,形成安全運營支撐體系。

        專欄7 新一代民用飛機創新工程

        以重大專項和民用飛機科研為支撐,突破一批核心技術、系統、部件和材料,提高系統集成能力,重點發展系列化單通道窄體、雙通道寬體大型飛機,系列化新型渦槳/渦扇支線飛機及先進通用航空器,著力開展新型民用飛機示范運營和市場推廣,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保障和客戶服務體系。C919、MA700完成適航取證并交付用戶,ARJ21實現批量生產交付;一批重點通用航空器完成研制和市場應用。

        (三)做大做強衛星及應用產業。建設自主開放、安全可靠、長期穩定運行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加速衛星應用與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主體功能完備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滿足我國各領域主要業務需求,基本實現空間信息應用自主保障,形成較為完善的衛星及應用產業鏈。

        加快衛星及應用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星座和專題衛星組成的遙感衛星系統,形成“高中低”分辨率合理配置、空天地一體多層觀測的全球數據獲取能力;加強地面系統建設,匯集高精度、全要素、體系化的地球觀測信息,構建“大數據地球”。打造國產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運營服務平臺。發展固定通信廣播、移動通信廣播和數據中繼三個衛星系列,形成覆蓋全球主要地區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實施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建設衛星導航空間系統和地面系統,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高精度全球服務能力。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遙感衛星等建設。

        提升衛星性能和技術水平。掌握長壽命、高穩定性、高定位精度、大承載量和強敏捷能力的衛星應用平臺技術,突破高分辨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及綜合探測等有效載荷技術。優先發展遙感衛星數據處理技術和業務應用技術。提升寬帶通信衛星、移動多媒體廣播衛星等技術性能。加強衛星平臺型譜化建設,有序推進中小微衛星發展。

        推進衛星全面應用。統籌軍民空間基礎設施,完善衛星數據共用共享機制,加強衛星大眾化、區域化、國際化應用,加快衛星遙感、通信與導航融合化應用,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創新“衛星+”應用模式。面向防災減災、應急、海洋等領域需求,開展典型區域綜合應用示范。面向政府部門業務管理和社會服務需求,開展現代農業、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智慧海洋、邊遠地區等的衛星綜合應用示范。圍繞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動“互聯網+天基信息應用”深入發展,打造空間信息消費全新產業鏈和商業模式。推進商業衛星發展和衛星商業化應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建立“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

        專欄8 空間信息智能感知工程

        加快構建以遙感、通信、導航衛星為核心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加強跨領域資源共享與信息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積極推進空間信息全面應用,為資源環境動態監測預警、防災減災與應急指揮等提供及時準確的空間信息服務,加強面向全球提供綜合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大力拓展國際市場。

        (四)強化軌道交通裝備領先地位。推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輕量化、系列化、標準化、平臺化發展,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研制先進可靠的系列產品,完善相關技術標準體系,構建現代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創新體系,打造覆蓋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全產業鏈布局。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形成中國標準新型高速動車組、節能型永磁電機驅動高速列車、30噸軸重重載電力機車和車輛、大型養路機械等產品系列,推進時速500公里輪軌試驗列車、時速600公里磁懸浮系統等新型列車研發和產業化,構建完整產業鏈。加強產品質量檢驗檢測認證綜合能力建設。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國際競爭力。

        推進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面向大城市復雜市域交通需求,推動時速120—160公里、與城市軌道交通無縫銜接的市域(郊)鐵路裝備,適應不同技術路線的跨座式單軌,自動導軌快捷運輸系統等研發與應用,構建時速200公里及以下中低速磁懸浮系統的設計、制造、試驗、檢測技術平臺,建立完善產品認證制度,建立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標準和規范,領跑國際技術標準。

        突破產業關鍵零部件及綠色智能化集成技術。進一步研發列車牽引制動系統、列車網絡控制系統、通信信號系統、電傳動系統、智能化系統、車鉤緩沖系統、儲能與節能系統、高速輪對、高性能轉向架、齒輪箱、軸承、輕量化車體等關鍵系統和零部件,形成軌道交通裝備完整產業鏈。加強永磁電機驅動、全自動運行、基于第四代移動通信的無線綜合承載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優化完善高速鐵路列控系統和城際鐵路列控技術標準體系。

        (五)增強海洋工程裝備國際競爭力。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向深遠海、極地海域發展和多元化發展,實現主力裝備結構升級,突破重點新型裝備,提升設計能力和配套系統水平,形成覆蓋科研開發、總裝建造、設備供應、技術服務的完整產業體系。

        重點發展主力海洋工程裝備。加快推進物探船、深水半潛平臺、鉆井船、浮式生產儲卸裝置、海洋調查船、半潛運輸船、起重鋪管船、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主力海工裝備系列化研發,構建服務體系,設計建造能力居世界前列。

        加快發展新型海洋工程裝備。突破浮式鉆井生產儲卸裝置、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和再氣化裝置、深吃水立柱式平臺、張力腿平臺、極地鉆井平臺、海上試驗場等研發設計和建造技術,建立規模化生產制造工藝體系,產品性能及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加強關鍵配套系統和設備研發及產業化。產學研用相結合,提高升降鎖緊系統、深水錨泊系統、動力定位系統、自動控制系統、水下鉆井系統、柔性立管深海觀測系統等關鍵配套設備設計制造水平,大力發展海洋工程用高性能發動機,提升專業化配套能力。

        專欄9 海洋工程裝備創新發展工程

        推動大型浮式結構物等新型裝備、3600米以上超深水鉆井平臺等深遠海裝備、海洋極地調查觀測裝備等研究開發,實現科研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促進總裝及配套產業協調發展。完善海洋工程裝備標準體系。

        (六)提高新材料基礎支撐能力。順應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推動特色資源新材料可持續發展,加強前沿材料布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大工程建設需求為導向,優化新材料產業化及應用環境,加強新材料標準體系建設,提高新材料應用水平,推進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應鏈。到2020年,力爭使若干新材料品種進入全球供應鏈,重大關鍵材料自給率達到70%以上,初步實現我國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戰略性轉變。

        推動新材料產業提質增效。面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電力電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展需求,擴大高強輕合金、高性能纖維、特種合金、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品質特殊鋼、新型顯示材料、動力電池材料、綠色印刷材料等規模化應用范圍,逐步進入全球高端制造業采購體系。推動優勢新材料企業“走出去”,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端制造企業的供應鏈協作,開展研發設計、生產貿易、標準制定等全方位合作。提高新材料附加值,打造新材料品牌,增強國際競爭力。建立新材料技術成熟度評價體系,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組建新材料性能測試評價中心。細化完善新材料產品統計分類。

        以應用為牽引構建新材料標準體系。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產業需求,加強新材料產品標準與下游行業設計規范的銜接配套,加快制定重點新材料標準,推動修訂老舊標準,強化現有標準推廣應用,加強前沿新材料標準預先研究,提前布局一批核心標準。加快新材料標準體系國際化進程,推動國內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

        促進特色資源新材料可持續發展。推動稀土、鎢鉬、釩鈦、鋰、石墨等特色資源高質化利用,加強專用工藝和技術研發,推進共伴生礦資源平衡利用,支持建立專業化的特色資源新材料回收利用基地、礦物功能材料制造基地。在特色資源新材料開采、冶煉分離、深加工各環節,推廣應用智能化、綠色化生產設備與工藝。發展海洋生物來源的醫學組織工程材料、生物環境材料等新材料。

        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研發。突破石墨烯產業化應用技術,拓展納米材料在光電子、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應用范圍,開發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導材料,加大空天、深海、深地等極端環境所需材料研發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廣泛帶動性的創新成果。

        專欄10 新材料提質和協同應用工程

        加強新型綠色建材標準與公共建筑節能標準的銜接,加快制定軌道交通裝備用齒輪鋼、航空航天用碳/碳復合結構材料、高溫合金、特種玻璃、寬禁帶半導體以及電子信息用化學品、光學功能薄膜、人工晶體材料等標準,完善節能環保用功能性膜材料、海洋防腐材料配套標準,做好增材制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石墨烯材料標準布局,促進新材料產品品質提升。加強新材料產業上下游協作配套,在航空鋁材、碳纖維復合材料、核電用鋼等領域開展協同應用試點示范,搭建協同應用平臺。

        四、加快生物產業創新發展步伐,培育生物經濟新動力

        把握生命科學縱深發展、生物新技術廣泛應用和融合創新的新趨勢,以基因技術快速發展為契機,推動醫療向精準醫療和個性化醫療發展,加快農業育種向高效精準育種升級轉化,拓展海洋生物資源新領域、促進生物工藝和產品在更廣泛領域替代應用,以新的發展模式助力生物能源大規模應用,培育高品質專業化生物服務新業態,將生物經濟加速打造成為繼信息經濟后的重要新經濟形態,為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新支撐。到2020年,生物產業規模達到8—10萬億元,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生物技術企業和生物經濟集群。

        (一)構建生物醫藥新體系。加快開發具有重大臨床需求的創新藥物和生物制品,加快推廣綠色化、智能化制藥生產技術,強化科學高效監管和政策支持,推動產業國際化發展,加快建設生物醫藥強國。

        推動生物醫藥行業跨越升級。加快基因測序、細胞規模化培養、靶向和長效釋藥、綠色智能生產等技術研發應用,支撐產業高端發展。開發新型抗體和疫苗、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生物制品和制劑,推動化學藥物創新和高端制劑開發,加速特色創新中藥研發,實現重大疾病防治藥物原始創新。支持生物類似藥規模化發展,開展專利到期藥物大品種研發和生產,加快制藥裝備升級換代,提升制藥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推動中藥產品標準化發展,促進產業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加速國際化步伐。發展海洋創新藥物,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海洋中藥產品,推動試劑原料和中間體產業化,形成一批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專欄11 新藥創制與產業化工程

        圍繞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體系,以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藥物、新型疫苗等新興藥物為重點,推動臨床緊缺的重大疾病、多發疾病、罕見病、兒童疾病等藥物的新藥研發、產業化和質量升級,整合各類要素形成一批先進產品標準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技術體系,提升關鍵原輔料和裝備配套能力,支撐生物技術藥物持續創新發展。

        創新生物醫藥監管方式。建立更加科學高效的醫藥審評審批方式,加快推開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加快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探索開展醫療新技術臨床實驗研究認可制度試點。完善藥品采購機制,全面推動醫藥價格和行業監管等領域體制機制改革。

        (二)提升生物醫學工程發展水平。深化生物醫學工程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加快行業規制改革,積極開發新型醫療器械,構建移動醫療、遠程醫療等診療新模式,促進智慧醫療產業發展,推廣應用高性能醫療器械,推進適應生命科學新技術發展的新儀器和試劑研發,提升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整體競爭力。

        發展智能化移動化新型醫療設備。開發智能醫療設備及其軟件和配套試劑、全方位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和終端設備,發展移動醫療服務,制定相關數據標準,促進互聯互通,初步建立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的現代智能醫療服務體系。

        開發高性能醫療設備與核心部件。發展高品質醫學影像設備、先進放射治療設備、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測序儀、基因編輯設備、康復類醫療器械等醫學裝備,大幅提升醫療設備穩定性、可靠性。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術,加快組織器官修復和替代材料及植介入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和產業化。加速發展體外診斷儀器、設備、試劑等新產品,推動高特異性分子診斷、生物芯片等新技術發展,支撐腫瘤、遺傳疾病及罕見病等體外快速準確診斷篩查。

        專欄12 生物技術惠民工程

        推進網絡化基因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建設,開展出生缺陷基因篩查、腫瘤早期篩查及用藥指導等應用示范。發展和應用新型生物治療技術,推動新型個體化生物治療標準化、規范化。開發智能化和高性能醫療設備,支持企業、醫療機構、研究機構等聯合建設第三方影像中心,開展協同診療和培訓,試點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檔案。開展區域性綜合應用示范,實現區域生物基塑料制品、包裝材料等替代50%以上的傳統石化塑料制品。在城鎮或企業周邊建設生物質集中供氣供熱示范工程,探索多元協同共贏的市場化發展模式。

        (三)加速生物農業產業化發展。以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目標,創制生物農業新品種,開發動植物營養和綠色植保新產品,構建現代農業新體系,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育種企業,為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新途徑、新支撐。

        構建生物種業自主創新體系。開展基因編輯、分子設計、細胞誘變等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與育種應用,研制推廣一批優質、高產、營養、安全、資源高效利用、適應標準化生產的農業動植物新品種,積極推進生物技術培育新品種產業化,形成一批以企業為主體的生物育種創新平臺,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生物種業企業,加快農業動植物新品種產業化和市場推廣。發展動植物檢疫新技術,加強國外優質動植物品種資源引進檢疫平臺建設。

        開發一批新型農業生物制劑與重大產品。大力發展動植物病蟲害防控新技術、新產品,建立基于病蟲基因組信息的綠色農藥、獸藥創制技術體系,創制一批新型動物疫苗、生物獸藥、植物新農藥等重大產品,實現規模生產與應用,推動農業生產綠色轉型。創制可替代抗生素的新型綠色生物飼料和高效生物肥料產品。深度挖掘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開辟綜合利用新途徑。推動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術、食品生物高效轉化技術、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學等關鍵技術創新與精準營養食品創制。

        (四)推動生物制造規模化應用。加快發展微生物基因組工程、酶分子機器、細胞工廠等新技術,提升工業生物技術產品經濟性,推進生物制造技術向化工、材料、能源等領域滲透應用,推動以清潔生物加工方式逐步替代傳統化學加工方式,實現可再生資源逐步替代化石資源。

        不斷提升生物制造產品經濟性和規模化發展水平。發展新生物工具創制與應用技術體系,實現一批有機酸、化工醇、烯烴、烷烴、有機胺等基礎化工產品的生物法生產與應用,推動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氨酯、生物尼龍、生物橡膠、微生物多糖等生物基材料產業鏈條化、集聚化、規模化發展,提升氨基酸、維生素等大宗發酵產品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

        建立生態安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物法工藝體系。發展高效工業生物催化轉化技術體系,提升綠色生物工藝應用水平。建立甾體藥物、手性化合物、稀少糖醇等生物催化合成路線,實現醫藥化工等中間體綠色化、規模化生產。促進綠色生物工藝在農業、化工、食品、醫藥、輕紡、冶金、能源等領域全面進入和示范應用,顯著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五)培育生物服務新業態。以專業化分工促進生物技術服務創新發展,構建新技術專業化服務模式,不斷創造生物經濟新增長點。

        增強生物技術對消費者的專業化服務能力。發展專業化診療機構,培育符合規范的液體活檢、基因診斷等新型技術診療服務機構。發展健康體檢和咨詢、移動醫療等健康管理服務,推動構建生物大數據、醫療健康大數據共享平臺,試點建立居民健康影像檔案,鼓勵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智能診療生態系統,推動醫學檢驗檢測、影像診斷等服務專業化發展。

        專欄13 生物產業創新發展平臺建設工程

        依托并整合現有資源,建設一批創新基礎平臺,支持基因庫、干細胞庫、中藥標準庫、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蛋白元件庫等建設。加快推動構建一批轉化應用平臺,推進抗體篩選平臺、醫學影像信息庫、農作物分子育種平臺等載體建設。積極發展一批檢測服務平臺,推進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技術平臺、生物藥質量及安全測試技術創新平臺、農產品安全質量檢測平臺、生物質能檢驗檢測及監測公共服務平臺等建設,完善相關標準。

        提高生物技術服務對產業的支持水平。發展符合國際標準的藥物研發與生產服務,鼓勵醫藥企業加強與合同研發、委托制造企業的合作。推動基因檢測和診斷等新興技術在各領域應用轉化,支持生物信息服務機構提升技術水平。為藥品、醫療器械、種業、生物能源等生物產品提供檢測、評價、認證等公共服務,加快產品上市進度,提升產品質量。鼓勵生物技術在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質降解、廢物資源化等領域拓展應用,積極引導生物環保技術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兼并,實現做大做強。構建生物技術專業化雙創平臺,降低生物產業創新創業成本,支持各類人員開辦虛擬研發企業,釋放創新潛能。

        (六)創新生物能源發展模式。著力發展新一代生物質液體和氣體燃料,開發高性能生物質能源轉化系統解決方案,拓展生物能源應用空間,力爭在發電、供氣、供熱、燃油等領域實現全面規模化應用,生物能源利用技術和核心裝備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較成熟的商業化市場。

        促進生物質能源清潔應用。重點推進高壽命、低電耗生物質燃料成型設備、生物質供熱鍋爐、分布式生物質熱電聯產等關鍵技術和設備研發,促進生物質成型燃料替代燃煤集中供熱、生物質熱電聯產。按照因地制宜、就近生產消納原則,示范建設集中式規模化生物燃氣應用工程,突破大型生物質集中供氣原料處理、高效沼氣厭氧發酵等關鍵技術瓶頸。探索建立多元、協同、共贏的市場化發展模式,鼓勵多產品綜合利用,為生產生活提供清潔優質能源。

        推進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產業化。重點突破高效低成本的生物質液體燃料原料處理和制備技術瓶頸,建設萬噸級生物質制備液體燃料及多產品聯產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完善原料供應體系,有序發展生物柴油。推進油藻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等前沿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五、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壯大,構建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把握全球能源變革發展趨勢和我國產業綠色轉型發展要求,著眼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以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為重點,引導綠色消費,推廣綠色產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的應用比例,全面推進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體系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到2020年,產值規模達到10萬億元以上。

        (一)實現新能源汽車規模應用。強化技術創新,完善產業鏈,優化配套環境,落實和完善扶持政策,提升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水平,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到2020年,實現當年產銷200萬輛以上,累計產銷超過500萬輛,整體技術水平保持與國際同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關鍵零部件企業。

        全面提升電動汽車整車品質與性能。加快推進電動汽車系統集成技術創新與應用,重點開展整車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結構輕量化設計。提升關鍵零部件技術水平、配套能力與整車性能。加快電動汽車安全標準制定和應用。加速電動汽車智能化技術應用創新,發展智能自動駕駛汽車。開展電動汽車電力系統儲能應用技術研發,實施分布式新能源與電動汽車聯合應用示范,推動電動汽車與智能電網、新能源、儲能、智能駕駛等融合發展。建設電動汽車聯合創新平臺和跨行業、跨領域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電動汽車重大關鍵技術協同創新。完善電動汽車生產準入政策,研究實施新能源汽車積分管理制度。到2020年,電動汽車力爭具備商業化推廣的市場競爭力。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動力電池產業鏈。大力推進動力電池技術研發,著力突破電池成組和系統集成技術,超前布局研發下一代動力電池和新體系動力電池,實現電池材料技術突破性發展。加快推進高性能、高可靠性動力電池生產、控制和檢測設備創新,提升動力電池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培育發展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動力電池企業和關鍵材料龍頭企業。推進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建立上下游企業聯動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到2020年,動力電池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同步,產能規模保持全球領先。

        專欄14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提升工程

        完善動力電池研發體系,加快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建設,突破高安全性、長壽命、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等技術瓶頸。在關鍵電池材料、關鍵生產設備等領域構建若干技術創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負極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電解液技術。加大生產、控制和檢測設備創新,推進全產業鏈工程技術能力建設。開展燃料電池、全固態鋰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鋰硫電池等領域新技術研究開發。

        系統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加強燃料電池基礎材料與過程機理研究,推動高性能低成本燃料電池材料和系統關鍵部件研發。加快提升燃料電池堆系統可靠性和工程化水平,完善相關技術標準。推動車載儲氫系統以及氫制備、儲運和加注技術發展,推進加氫站建設。到2020年,實現燃料電池汽車批量生產和規模化示范應用。

        加速構建規范便捷的基礎設施體系。按照“因地適宜、適度超前”原則,在城市發展中優先建設公共服務區域充電基礎設施,積極推進居民區與單位停車位配建充電樁。完善充電設施標準規范,推進充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動高功率密度、高轉換效率、高適用性、無線充電、移動充電等新型充換電技術及裝備研發。加強檢測認證、安全防護、與電網雙向互動等關鍵技術研究。大力推動“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提高充電服務智能化水平。鼓勵充電服務企業創新商業模式,提升持續發展能力。到2020年,形成滿足電動汽車需求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二)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加快發展先進核電、高效光電光熱、大型風電、高效儲能、分布式能源等,加速提升新能源產品經濟性,加快構建適應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電力體制機制、新型電網和創新支撐體系,促進多能互補和協同優化,引領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到2020年,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8%以上,產業產值規模超過1.5萬億元,打造世界領先的新能源產業。

        推動核電安全高效發展。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堅持合作創新,重點發展大型先進壓水堆、高溫氣冷堆、快堆及后處理技術裝備,提升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示范工程建設。提升核廢料回收利用和安全處置能力。整合行業資源,形成系統服務能力,推動核電加快“走出去”。到2020年,核電裝機規模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規模達到3000萬千瓦,形成國際先進的集技術開發、設計、裝備制造、運營服務于一體的核電全產業鏈發展能力。

        促進風電優質高效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智能電網技術,發展和挖掘系統調峰能力,大幅提升風電消納能力。加快發展高塔長葉片、智能葉片、分散式和海上風電專用技術等,重點發展5兆瓦級以上風電機組、風電場智能化開發與運維、海上風電場施工、風熱利用等領域關鍵技術與設備。建設風電技術測試與產業監測公共服務平臺。到2020年,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1億千瓦以上,實現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基本相當,風電裝備技術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推動太陽能多元化規模化發展。突破先進晶硅電池及關鍵設備技術瓶頸,提升薄膜太陽能電池效率,加強鈣鈦礦、染料敏化、有機等新型高效低成本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發,大力發展太陽能集成應用技術,推動高效低成本太陽能利用新技術和新材料產業化,建設太陽能光電光熱產品測試與產業監測公共服務平臺,大幅提升創新發展能力。統籌電力市場和外輸通道,有序推進西部光伏光熱發電開發,加快中東部分布式光伏發展,推動多種形式的太陽能綜合開發利用。加快實施光伏領跑者計劃,形成光熱發電站系統集成和配套能力,促進先進太陽能技術產品應用和發電成本快速下降,引領全球太陽能產業發展。到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1億千瓦以上,力爭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光伏電站、光熱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6000萬千瓦、4500萬千瓦、500萬千瓦。

        積極推動多種形式的新能源綜合利用。突破風光互補、先進燃料電池、高效儲能與海洋能發電等新能源電力技術瓶頸,加快發展生物質供氣供熱、生物質與燃煤耦合發電、地熱能供熱、空氣能供熱、生物液體燃料、海洋能供熱制冷等,開展生物天然氣多領域應用和區域示范,推進新能源多產品聯產聯供技術產業化。加速發展融合儲能與微網應用的分布式能源,大力推動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的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運營模式及政策支撐體系。

        大力發展“互聯網+”智慧能源。加快研發分布式能源、儲能、智能微網等關鍵技術,構建智能化電力運行監測管理技術平臺,建設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源—網—荷—儲—用”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發展能源生產大數據預測、調度與運維技術,建立能源生產運行的監測、管理和調度信息公共服務網絡,促進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對接和生產消費智能化。推動融合儲能設施、物聯網、智能用電設施等硬件及碳交易、互聯網金融等衍生服務于一體的綠色能源網絡發展,促進用戶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經濟和能源自由交易發展,培育基于智慧能源的新業務、新業態,建設新型能源消費生態與產業體系。

        加快形成適應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制度環境。圍繞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棄風棄光率近零的目標,完善調度機制和運行管理方式,建立適應新能源電力大規模發展的電網運行管理體系。完善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國家標準和清潔能源定價機制,建立新能源優先消納機制。建立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政策動態調整機制和配套管理體系。將分布式新能源納入電力和供熱規劃以及國家新一輪配網改造計劃,促進“源—網—用”協調發展,實現分布式新能源直供與無障礙入網。

        專欄15 新能源高比例發展工程

        為實現新能源靈活友好并網和充分消納,加快安全高效的輸電網、可靠靈活的主動配電網以及多種分布式電源廣泛接入互動的微電網建設,示范應用智能化大規模儲能系統及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建立適應分布式電源、電動汽車、儲能等多元化負荷接入需求的智能化供需互動用電系統,建成適應新能源高比例發展的新型電網體系。

        選擇適宜區域開展分布式光電、分散式風電、生物質能供氣供熱、地熱能、海洋能等多能互補的新能源綜合開發,融合應用大容量儲能、微網技術,構建分布式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引領能源供應方式變革。

        (三)大力發展高效節能產業。適應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樹立節能為本理念,全面推進能源節約,提升高效節能裝備技術及產品應用水平,推進節能技術系統集成和示范應用,支持節能服務產業做大做強,促進高效節能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高效節能產業產值規模力爭達到3萬億元。

        大力提升高效節能裝備技術及應用水平。鼓勵研發高效節能設備(產品)及關鍵零部件,加大示范推廣力度,加速推動降低綜合成本。制修訂強制性能效和能耗限額標準,加快節能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發布節能產品和技術推廣目錄,完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政策,推動提高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完善能效標識制度和節能產品認證制度,在工業、建筑、交通和消費品等領域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推動用能企業和產品制造商跨越式提高能效。

        大力推進節能技術系統集成及示范應用。在示范園區等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開展節能技術系統集成試點,整合高耗能企業的余熱、余壓、余氣資源,鼓勵利用余熱采暖、利用余能和低溫余熱發電。鼓勵重點用能單位及耗能設備配備智能能源計量和遠程診斷設備,借助信息網絡技術加強系統自動監控和智能分析能力,促進提高綜合能效。深入推進流程工業系統優化工藝技術,推動工業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鼓勵企業在低溫加熱段使用太陽能集熱器,實現生產工藝和能源供應的綜合優化。推進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術產業化,大力推廣應用節能門窗、綠色節能建材等產品。鼓勵風電、太陽能發電與企業能源供管系統綜合集成,推動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

        做大做強節能服務產業。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特許經營等業態快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网红主播| 热综合一本伊人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69堂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潘金莲|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午夜精品一级在线播放放|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色偷偷888欧美精品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午夜肉伦伦影院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99热日韩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专区不卡| 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小说区|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 久久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888|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 国产精品无打码在线播放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伊人av|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人妻少妇精品系列|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国产A√精品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9ren|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天天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