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成果轉化如何走出1.2%怪圈【中國科訊】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8-25 09:05:52 發布人:editor
京冀成果轉化如何走出1.2%怪圈【中國科訊】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區域協同創新,特別是北京的科技成果輻射落地津冀一直是重點,然而對于河北來說,承接北京的技術項目落地目前還不是十分理想。
眼下,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年技術合同交易額已近4000億元,其中京津冀區域僅占4%左右,具體到河北僅有1.2%。
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園區豐臺園,有一家軌道交通上市民企——北京鼎漢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鼎漢技術”)。它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從事軌道交通高端裝備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總部位于北京的鼎漢技術,在長三角、珠三角均有布局,而在北方特別是河北區域目前尚在觀望。
“雖然距離很近,但我們的戰略布局以及成果轉化還沒有向河北延伸,主要考慮有以下幾點:其一是河北人才集聚效應還沒有顯現出來;另一方面河北給我們的整體印象大部分是重工業;同時,軌道交通的技術應用需求尚沒有形成規模。”鼎漢技術副總裁萬卿坦言到,無論是企業的布局還是成果轉化,之前鼎漢技術都曾考慮過河北唐山,“那里軌道交通產業集聚程度還可以,也擁有唐山客車廠”,但考慮到上述因素目前并未有實質性的推進。
據萬卿介紹,鼎漢的技術目前在長三角、珠三角轉化應用非常多。“這一點其實很簡單,那里有能力提出技術需求且集中度高,同時又能快速地將需求變成購買力。”萬卿說,作為民營企業,他們更愿意將技術轉化應用到市場化程度高的區域。
“例如廣州,我們一些高于國家標準的技術、產品,可能會比他們原來采購的技術、產品價格高,經過評估他們認為風險可控,與國外同類技術、產品相比性價比也高,我們的技術、產品就能順利地轉化應用。”
“而對于北方區域來說,也會提出一些技術、產品需求,但很難轉化成購買力,投入的研發費用不能形成產業化應用,這對我們民營企業來說是很不利的。”
萬卿表達得非常直接,民營企業只能依托于市場機制,“哪需要我做創新、哪歡迎我做創新,我就扎到哪去”。“最重要的是,對于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沒有應用怎么能夠讓產業成熟呢?產品都是‘用’成熟的。”
萬卿做了個比喻,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土壤”,沒有“土壤”,“‘種子’的好與壞也就無從說起”。
事實上,鼎漢技術其實也是北京科技成果在河北落地轉化應用的一個縮影,在很多領域都存在這樣的現實。
據統計,目前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對外技術交易額已達約4000億元,其中京津冀地區占比僅4%左右,而剩余96%成交額背后的大部分高新技術都在江浙、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實現了產業化。具體到河北,只占中關村示范區每年對外技術交易額的1.2%。
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全國高新科技園區統計,北京中關村示范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經濟總量、科研經費投入等指標均位居全國高新區之首。
“作為仍以鋼鐵、水泥、煤炭、化工等重工業來支撐經濟發展的河北省,在‘轉方式、調結構’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主旋律的背景下,對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北京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主任朱希鐸分析稱,雖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下,區域協同創新一直是重點,但客觀現實是北京并沒有多少具有產業發展前景的科技成果在河北實現產業化。
朱希鐸認為,具體原因可以從供需兩端來看。從科技成果的供應端北京來看,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北京很多科技成果轉化的成熟度不夠,轉化起來非常難。因為這些科技成果并不是為了轉化落地開發的,而是為了國家某個專項開發的,這種開發機制造成了很多科研成果有產業化的應用前景,但距離產業化落地還非常遙遠。”朱希鐸毫不避諱,“通俗來講,科技成果轉化的‘種子’本身不熟。”
朱希鐸說的供應端第二方面原因是科技成果需要有專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需要一批職業化、專業化、系統化、市場化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構來做全過程的服務。目前北京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產業發展還有差距。
“最后,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整合科技資源的杠桿去撬動,尋找資本去驅動。”朱希鐸認為,目前國內科技成果轉化多數是簡單的技術交易,但客觀來講,大部分科技成果都不是這種直接交易可以成功落地的。“需求方買回去不一定能成功落地,其實差的正是資源整合和配置,以及資本驅動的條件。”
在朱希鐸看來,除了供應端以外河北的產業需求也與江浙完全不同。
河北經濟的支柱產業基本都是以鋼鐵、煤炭、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等重工業為主,還包括一些中低端的裝備制造業,產業結構決定科技成果轉化不是簡單的技術交易就能實現的,傳統重工業的轉型升級過程非常復雜,需要配置大量資源,是一個系統工程。
“例如,河北省近幾年要削減6000萬噸鋼鐵產能、6000萬噸水泥產能和400萬平方米平板玻璃產能。”朱希鐸說,這些重工業產能削減之后,需要新業態來支撐經濟增長,所以河北省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特別強烈,但這不是簡單的技術交易就能完成的。
“其次,整個北方地區的產業文化跟江浙不一樣,河北也不例外。”正如朱希鐸所說,江浙地區的產業文化完全是市場化和商業化的,追求的是產業周期短、賺錢快、盈利能力強,當地的企業家總想用最小的投入在最短的周期內賺最多的錢。
而由于河北的產業以重資產投資、長周期收回為主,一個廠建設幾年,收回投資又用很多年,這樣的產業賺得是長線的錢。“現在河北的產業面臨轉型升級,但轉型升級談何容易?”在朱希鐸眼中,這種產業文化就養成了河北企業家相對保守的性格,不求快求新,不太會像江浙企業一樣,完全靠商業嗅覺快速捕捉賺錢的機會。
朱希鐸也談到了河北的產業環境相對不好也是造成成果轉化落地不力的原因。他表示,由于各級政府和產業園區思想解放程度還不夠,相對保守,對引入高科技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自然就不夠。要轉型升級的是重工業,需要創新驅動和配置資源的門檻很高,沒有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根本不行。
“本來河北各地政府應該比江浙地區支持力度大才對,但實際并不如江浙地區。還有一個原因,是河北科技創新的驅動力不足。”朱希鐸解釋說,每年河北科研投入占GDP的比例是硬指標,與全國的差距比較大。“以石家莊為例,在全國60多個大中城市中,石家莊科研投入占比排到40多名。”
如何破解?朱希鐸也給出了四點建議。
“首先,河北要加快搭建面向中關村的科技資源在河北落地的服務平臺。支持跨北京和河北的創新科技資源平臺建設,目標是把中關村的科技成果落地河北。其次是河北要從戰略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各級政府和產業園區要把科技創新驅動列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能力,而且是核心驅動力。”朱希鐸還建議河北必須能夠瞄準一些重點產業進行創新驅動的重點突破。
“因為河北的財力有限,想面面俱到、全面開花不行,可以集中財力和資源重點做幾個引領產業項目,樹立起幾個標桿性的創新驅動產業項目。”
“最后,河北省在創新驅動過程中,要加快人才培養,培養一批具有前沿科技視野的人才,讓政府官員和企業家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市場化意識和商業嗅覺。”朱希鐸如是說。
文章內容整理自公眾號:國際技術轉移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