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轉化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5-16 13:55:52 發布人:editor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讓高科技為經濟增長加足馬力,對全國各地政府而言都是相當迫切的需求。
對此,中科院化學所副所長王篤金在深入地方的多次調研中感受頗深。“以科技的力量打造地方經濟的‘新引擎’,化學所責無旁貸。”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近年來,化學所在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同時,與地方政府和國有大企業及行業龍頭企業密切合作,不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聚酰亞胺填補空白
聚酰亞胺(PI)薄膜主要應用于微電子制造與封裝、高性能電氣絕緣、航天航空等多種高技術產業領域,對于推動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0年,我國PI薄膜的年需求量超過3000噸,但生產技術都掌握在美國和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手中??蒲腥藛T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發展高性能功能性PI薄膜材料的國產化規模生產技術,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和商業價值。”
1998年,化學所科研人員前瞻性地開始探索PI薄膜材料結構對其性能的影響規律。經過十多年的基礎研究,研究人員不僅攻克了科學上的難題,還形成了低熱膨脹系數PI薄膜、耐電暈PI薄膜、高透明性PI薄膜等各類材料的綜合性集成技術。
隨后,他們與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于2010年建成3條1200毫米幅寬的高性能PI薄膜連續化生產線,年生產能力超過350噸。
對此,科研人員自豪地表示,長期積累的基礎研究和有效的技術轉化雙管齊下,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只能生產低檔PI薄膜產品的落后局面。
醋酸催化劑實現高額利潤
羰基合成醋酸催化劑是化學所技術轉化的又一亮點。上世紀80年代初,醋酸成為一類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當時,世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醋酸來自美國的低壓羰基合成技術。
化學所研究員袁國卿表示,我國生產的每年約30萬噸醋酸產品,主要來自環境污染嚴重的傳統生產工藝。“當時,科研團隊意識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新型催化劑,是我國醋酸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的關鍵。”他說。
1982年,袁國卿開始帶領團隊進行低壓均相羰基合成醋酸催化劑的研究。多年來,他們在實驗室成功研制出性能強大的強弱配鍵共存的銠配合物催化劑、以碘為負離子的螯合型配合物催化劑和雙金屬配合物催化劑。
2001年,這些研究成果開始逐漸走出實驗室,走向醋酸生產一線。江蘇索普(集團)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建立了國內唯一一套年產量400噸的醋酸中試裝置,與化學所合作開展催化劑的工業開發。幾年后,新型催化體系開始應用于該公司的醋酸裝置。
據了解, 2004—2014年,該公司使用新型催化劑共生產醋酸778.54萬噸,累計銷售額達240億元,利稅超過40億元。生產者表示,如今,高質量產品和高額利潤的取得都與科技力量的大力投入分不開。
有機光導鼓技術成功轉化
有機光導鼓是激光打印和復印技術中的核心部件。在承擔國家“863”高技術項目中,化學所成功研制了高性能電荷傳輸及電荷產生材料。
研究人員介紹,在此基礎上,他們借助獨特的小計量涂布技術,開發出系列有機光導鼓(OPC鼓)。驗收中,專家們發現,這些產品性能指標與國外產品相當,是化學所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研發的又一項高科技產品。
深受鼓勵的科研人員決定將這一產品推向市場。以有機光導鼓技術作為無形資產,化學所開始了與邯鄲漢光機械廠、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等單位的深入合作。
化學所相關負責人介紹,幾家單位一起組建了邯鄲漢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電材料合成和OPC鼓制造技術,從事激光打印機、數碼復印機、普通紙傳真機和多功能一體機用OPC鼓、墨粉及相關有機光電材料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目前,公司已形成年產各類型號OPC鼓2400萬只、墨粉10000噸的生產能力,銷售收入超過4億元。
瞄準國民經濟緊迫需求,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是化學所人不懈的追求。未來,他們還將繼續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向生產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