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職業性TNT中毒病人的腹部超聲表現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6-30 14:07:12 發布人:editor
TNT屬硝基類化合物,其成分對人體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影響肝臟、血液系統、眼晶狀體、胃腸等臟器,其臨床表現有關文獻均有報道,在此不再贅述,筆者主要探討其對肝膽的遠期影響效果的超聲圖像上的表現,旨在通過超聲檢查,動態了解TNT中毒病人的肝膽轉歸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某大型兵工廠已確診的慢性職業性TNT中毒病人76名(均按國家有關職業病診斷標準確診),現已全部脫離接毒崗位,其中,男63例、女13例,平均年齡56.7歲,平均工齡14 a。分別用LOGIQ-200、SSD-4000 B型及彩色超聲診斷儀,按肝膽超聲檢查常規操作,患者均在檢查前禁食8 h以上,空腹情況下常規體位,用3.5MHz探頭進行多切面系統掃查致肝膽圖像清晰后,按肝膽病變超聲診斷標準中有關脂肪肝、肝實質回聲增粗、慢性肝病、膽囊炎癥、結石、息肉等病變的診斷標準予以診斷。
2 結果
在超聲掃查下,大部分病人胃、十二指腸部見較強的氣體反射。肝臟主要以實質改變為主,其大小形態基本正常。
2.1 肝實質損害者圖像 ①肝實質回聲粗糙:圖像除實質回聲增粗、增密、增強,尚(或欠)均質外,無其他明顯異常改變;②慢肝圖像:除實質回聲增粗,欠均質外,伴有血管紋理走行清晰、規整,肝被膜粗糙、肝緣角變頓等,門脈主干內徑≥12 mm,但多在13~15 mm之間。
2.2 脂肪肝改變 表現肝實質回聲不同程度地細密、增強,肝內血管紋理走行欠清晰,重者肝臟略增大,形態飽滿,實質呈云霧狀回聲,后方回聲衰減。膽囊病變以囊壁略增厚或正常,壁內面粗糙,有結石、息肉者伴有相應回聲,另外炎癥者超聲莫非氏征陽性(程度不同)。76例TNT中毒病人B超診斷結果:脂肪肝12例(15.7%),其中輕度8例,中度4例;肝實質損害29例(35.53%),其中肝光點增粗19例,慢性肝炎圖像8例;肝囊腫7例(9.21%);膽囊病變16例(21.05%),其中炎癥9例,結石、息肉,大部分病人腹部胃腸脹氣明顯。
3 討論
關于TNT急慢性中毒病人各組織器官改變,有關勞動衛生職業病書籍報道較多,但對病人脫離接毒作業后,毒物對人體器官的遠期影響報道資料較少,尤其是大批量集中復查機會較少,在這次集中復查過程中,作者發現本組病人肝臟以實質回聲增粗改變為主,這與文獻報道的慢性中毒以肝臟腫大、肝硬化為主要表現不甚相符(文獻報道的多為中毒后早期表現,且為臨床診斷),作者粗淺認為結果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3.1 病人自身情況 本組病人年齡偏大,工作年限長,生產防護設施缺乏,工作環境惡劣,毒霧濃度高,接觸時間長,致使毒物入血,蓄積體內,確診后即脫離工作環境,隨著時間的延長,毒物隨機體代謝而蓄積量降低,故其對肝細胞的直接毒害損傷作用較輕,有的可能只是因肝細胞曾受毒物損傷而表現實質回聲增粗圖像,但肝功能異常者較少(本組共有3例肝功能異常者均為轉氨酶略高)。
3.2 毒理因素 根據毒物代謝與轉化,毒物吸收入血后,分散到全身各組織器官,其中以肝、腎中濃度最高。肝、腎是毒物的轉化部位,也是主要排泄器官,經肝膽途徑是由肝實質細胞排入膽汁內,再隨膽汁經腸道排出。毒物在經肝膽代謝過程中,由于對肝實質細胞和膽系粘膜長期刺激損傷,難免使其代謝、分泌功能異常,病人會不同程度地出現肝膽病變,本組病人也符合以肝膽病變為主。肝臟病變是由于毒物作用而使肝壞死、增生、纖維化;但汁酸鹽分泌減少;膽汁主動轉運障礙,而致脂肪變性及肝實質損害。
3.3 肝實質損害的原因
?、俑渭毎麎乃溃河嘘P文獻報道,造成肝細胞壞死原因可能與肝細胞缺氧、細胞器的損傷、脂質過氧化等作用導致肝細胞腫大、變性、壞死直至增生、纖維化,而在聲像圖上出現相應的回聲增粗、增高、增密改變;
?、谀懼俜e引起的肝實質損害:由于毒物作用對膽系黏膜的長期刺激使毛細膽管膜ATP酶活性受損,膽酸缺陷,膽汁主動運轉的能量降低,從而導致膽汁淤積性肝病的回聲增多、增粗、增高圖像。
3.4 對胃腸道的刺激 經胃腸道排泄的毒物,由于不斷刺激損傷胃腸粘膜,而誘發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同時,脂肪肝、膽囊炎病人,本身就往往伴有胃腸功能紊亂障礙,故腸脹氣較正常人明顯。
3.5 造成脂肪肝發病率增高的另一原因本組病人多已退休在家,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高脂肪、高膽固醇食品攝入多,脂肪代謝過剩,同時由于體內蓄積的毒物干擾了甘油三酯在肝內正常運載代謝系統,尤其是干擾了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過載系統的形成,從而使甘油三酯清除發生障礙,而在肝細胞內蓄積是其脂肪變導致脂肪肝發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超聲檢查比較適合職業性中毒病人的大批量查體或集中復查,為職業病診斷提供可靠依據,并能動態觀察中毒病人毒物影響臟器的病情轉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