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具有職業危害工作的作業人員的營養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6-30 13:15:44 發布人:editor
1放射線作業人員的營養
從事放射線作業工作,由于工作中經常接觸放射線照射,可使機體發生輻射損傷,造成一系列生理的和病理的改變,而體內某些功能的紊亂,可使多種營養素受到破壞和消耗,甚至發生營養不良。由于消化功能受到放射線影響,往往使食欲下降,體重持續減輕,出現能量、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不平衡。這樣又可增加機體對輻射的敏感性。
可見營養狀況與放射損傷之間是相互影響的g放射線作業人員在公休期間,雖然已經脫離輻射環境,但所受的放射線損傷后果如白細胞與血小板減少以及營養缺乏癥,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g因此,配合藥物和各種保健措施的作用,提供較為完善合理的營養,對于防治輻射損傷,改善代謝功能,促進康復,增強抵抗力,降低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具有重要意義。
2苯作業人員的飲食保健
苯是芳香族碳氫化合物,主要用于有機溶劑、稀薄劑和化工原料,接觸苯的工作主要有煉焦、石油裂化、油漆、染料、塑料、合成橡膠、農藥、印刷以及合成洗滌劑等。苯主要以蒸氣形式經呼吸道吸入體內,是一種神經細胞毒物,可損害骨髓,破壞造血功能,毒性很大。
(1)苯作業人員在膳食上應首先保證合理的平衡膳食,在此基礎上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動物實驗結果表明,在吸收苯蒸氣的情況下,飼喂低蛋白飼料的動物其生長發育遠比高蛋白組差。苯的解毒過程主要在肝臟進行,一部分系直接與還原型谷胱甘肽結合而解毒,而膳食蛋白質中含硫氨基酸是體內谷胱甘肽的來源,因此富含優質蛋白質的膳食對預防苯中毒有一定作用。
(2)苯作業人員膳食中脂肪含量不宜過高,因為苯屬于脂溶性有機溶劑,攝入脂肪過多可促進苯的吸收,增加苯在體內的蓄積,并使機體對苯的敏感性增加。
(3)碳水化合物可以提高機體對苯的耐受性,因為碳水化合物代謝過程中可以提供重要的解毒劑葡萄糖醛酸。在肝、腎等組織內苯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易于隨膽汁排出。
(4)人體負荷試驗表明苯作業人員體內維生素c貯量較普通人低。動物實驗亦觀察到苯中毒時血和尿中維生素c含量均降低,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故攝入量應予以提高,有人建議每日補充維生素c150毫克。為預防苯中毒所致的貧血,還應適當增加鐵的供給量,并補充一定量的維生素b6、維生素b12及葉酸,上述維生素有促使白細胞回升的作用。
3汞作業人員的營養
汞的主要接觸作業有汞礦開采和冶煉、儀器儀表制造、電器器材制造、化工、軍火及醫藥等。
汞及其化合物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膚進人人體。職業中毒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吸人汞蒸氣或化合物氣溶膠。進食汞污染的食物或飲水也可引起中毒。金屬汞易溶于類脂質,汞蒸氣容易透過細胞膜進入血液,并很快進入組織中。汞進入血液后,與血清蛋白及血紅蛋白結合,蓄積在腎、肝、心、腦中,引起這些臟器的病變。汞與蛋白質的琉基(—sh)具有特殊的親和力,可使含琉基的酶失去活性,引起生理功能紊亂。由于慢性汞中毒可引起蛋白尿,使機體不斷喪失蛋白質。另外肝臟、腎臟受到的損害也需要充足的優質蛋白質提供修補、再生。因此膳食中應有足夠的動物性食品和豆制品,這些食物含有較高的甲硫氨酸,其中的琉基可與汞結合,從而保護含有琉基的酶的活性,減輕中毒癥狀。
除蛋白質外微量元素硒與維生素e對于汞中毒均有明顯的防護作用。硒可維持肝、腎細胞內谷骯甘肽過氧化酶的活性,能減輕中毒癥狀。硒還能束縛汞并與蛋白質的琉基結合,使汞不能到達靶細胞而產生毒性作用。維生素e除了能防止汞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外,還能提高硒的營養效應。有試驗供給汞作業人員高蛋白、低脂肪膳食,能明顯修補肝細胞損傷,防止脂肪肝,改善肝功能。含果膠較多的胡蘿卜,也能使汞加速排出,減輕中毒癥狀。在調配日常膳食時,應選擇含硒較高的海產品、肉類、肝臟等,含維生素e較多的綠色蔬菜、奶、蛋、魚、花生與芝麻等。
4高溫作業人員的飲食與營養
盛夏酷暑,高溫條件下勞動、工作的人員,在飲食和營養方面應當多補充一些水分、食鹽和水溶性維生素等。
高溫作業人員熱量消耗大,出汗多,身體的生理代謝往往發生一些改變,如唾液和胃液分泌減少,胃酸濃度降低等。從事高溫工作的人員每人每天出汗約3000~5000cc,最多的可達8000~10000cc(500克等于500cc),超過常人出汗量的5~7倍。由于汗液的大量蒸發,機體內所需的鉀、鈉、鈣等無機鹽以及水溶性維生素也隨著汗液跑掉。汗液中含有0.1~0.5的氯化鈉(食鹽),高溫作業人員有時一日內隨汗丟失的氯化鈉可達20~30克,超過了人體一日攝入量的2~3倍。如果不及時補充所排掉的水分和氯化鈉,將會引起水鹽代謝紊亂,出現一系列病理現象。早期有食欲不振、惡心、頭昏、頭暈、疲乏無力、四肢酸困、體力下降,嚴重時引起血液濃縮,甚至發生抽筋或中暑昏倒。
那么,高溫作業人員每人每天應該補充多少水分和食鹽呢?一般來說,每人每天至少應補充水分5000cc左右,補充食鹽15~25克以上(食物中含的鹽在內)。補充的方法可以經常喝點鹽開水,每500克水中加食鹽1克左右為宜。還可以喝鹽茶水、咸綠豆湯、咸菜湯和含鹽汽水等等。這樣既可消暑解渴,又能及時補充必需的食鹽。飲水原則是多次少量,每次飲一二茶杯為好,不要喝得過多過快,這樣可減少汗液排出,有利于增加飲食。
為了保護高溫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飲食與營養原則是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平衡膳食,總熱量應較一般工人高出15%左右,即中等體力勞動者每日3300~3500千卡,重體力勞動者每日4000~4500千卡。在每日的膳食中應有一定比例的營養價值較高的動物或豆類蛋白。對高溫作業人員的維生素供給,首先應補充維生素b1、b2、c等水溶性維生素。高溫作業人員要盡可能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和瓜果,可以預防某些維生素缺乏病。
5夜間工作人員的飲食與營養
夜班作業工作多在人工照明或光亮度低的環境中從事生產、工作或生活,比如報社夜班編輯,印刷、紡織業的工作人員等。
有些夜班人員由于體內生物鐘(晝夜周期)的改變,不能適應新的時間節奏,會感到睡不香、渾身無力、精神萎靡、吃東西沒胃口。因此,在飲食安排上需要動一番腦筋,改善飯菜質量,以保證夜班工作者吃飽吃好,滿足其能量的消耗。
充足的熱量
營養學家認為,營養合理首要的一條,就是攝入的總熱量必須滿足需要量。成年人每日基本熱量的需要量為2400千卡,一般工作者(男性,體重65 千克)大約需3000千卡左右,而體力勞動者如鋼鐵工人(男性,65千克),則每日熱能供應需3600千卡。夜班工人除了早、午、晚餐外,還要吃一頓夜餐,為了刺激和增進食欲,在主食品種方面要多換花樣。蔬菜烹調用油應以素油為主,因為葷油太膩會影響胃口。適量增加含優質蛋白質的瘦肉、魚蝦、蛋類及豆制品的供應。還可增加一些酸辣菜以刺激食欲和調劑胃口。
多供給富含維生素 A 的食物
上夜班眼睛容易疲勞,而維生素A 參與調節視網膜感光物質——視紫質的合成,能提高人體對昏暗光線的適應能力。維生素A 大多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特別是動物的肝臟中含量最多,其次是蛋黃、魚子、魚肝油、牛奶。植物性食物如胡蘿卜、韭菜、菠菜、南瓜、黃豆、紅薯、番茄等所含的胡蘿卜素被人體攝入后,在小腸黏膜和肝臟胡蘿卜素酶的作用下可轉變為維生素A 。此外,夜班工人對于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 的需要量也較多,應適量補充。缺乏維生素B1,可引起食欲不振、嘔吐、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谷類、果皮和種子胚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 缺乏維生素C ,可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疲倦、急躁,出現牙齒出血、體重減輕等癥狀。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補充維生素C 。
補充蛋白質
夜班工人勞動強度高,能量消耗大,應注意蛋白質的補充。動物蛋白最好能達到蛋自質供應總量的一半,因為動物蛋白質中含有多種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這對保障夜班工人的身體健康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都是很重要的。
合理安排用餐時間
以夜班時間為晚上10點到次日清晨6點為例,早餐的時間可安排在6:30~7點,午餐的時間為11~12點,晚餐的時間為下午4~5點,夜餐的時間為子夜12~12:30 。有些工人因貪睡而放棄午餐是不合理的。
6受噪音影響的建筑工人的營養保健
打樁工人接觸高頻噪聲,噪聲不但能引起聽覺損害,還會對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可出現頭昏、頭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易激動、耳鳴、耳痛、心悸、心律不齊、食欲不振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職業性噪聲性耳聾。打樁工人要提高抗噪聲能力,因此,這類人的飲食營養也很重要。
⊙ 平時應多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魚類、肉類、蛋類、禽類,每日可選食一兩種,還可選食豆類(黃豆、綠豆、紅豆)或豆制品。
⊙ 多食富含維生素C 的水果,如柑、橙、草梅、獼猴桃、山楂、刺梨和新鮮蔬菜以及富含 B族維生素的胡蘿卜等。
⊙ 適當飲用含咖啡因的茶、咖啡、可樂等,這類飲料有保護聽覺系統的作用,可減輕噪聲對聽力的影響。
7輻射環境飲食營養
急性放射病是在短時間內大劑量的射線作用于人體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其特點是損傷范圍廣,傷情的嚴重程度與受照劑量的大小有密切關系,受照劑量越大,傷情越重。主要表現為造血功能障礙、出血、感染及代謝紊亂,故稱造血型或骨髓型放射病。若照射劑量過大,超過10gy以上,除有造血功能嚴重障礙以外,最主要的損傷發生在胃腸道的胃腸型放射病,或中樞神經系統的腦型放射病。有關內容可參考骨髓移植。
一、營養素平衡:各營養素之間的適當配比,即供給平衡飲食,是發揮營養效用的關鍵,如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物生熱營養素在總熱能攝入量的分配比不合適時,可能影響氮代謝。因此,既不能因為碳水化物和脂肪對蛋白質利用有節約效能,就降低蛋白質的必需供給量,也不能在碳水化物和脂肪熱能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片面強調蛋白質營養而使體內蛋白質不能被充分利用。輻射損傷時,營養素平衡更為重要。動物試驗表明,過低或過高供給蛋白質或脂肪都會使動物輻射損傷加重或恢復延遲,甚至死亡率升高。營養素比例以碳水化物55%,蛋白質15%~20%,脂肪25%~30%,氮熱比值以1:0.63~0.84mj(150~200kcal)為宜。除生熱營養素間要保持適當比例外,各種維生素之間也要維持營養平衡。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維生素pp與熱能代謝有密切關系,這幾種維生素需要量常隨總熱能消耗量升高而增高。僅增加其中任何1種維生素,都不能得到預期的營養效果。礦物質的營養平衡問題尤為重要,體內鉀、鈉、鈣、鎂等離子濃度須合適,否則不能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輕者損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與其他營養素相互之間的關系也很重要,鋅對許多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與維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謝都有重要影響。輻射損傷時,礦物質包括微量元素在內,過量或不平衡,均會產生不良影響。
二、飲食選擇:在配制飲食時要注意食物的量,不能超過病人的耐受量,否則易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特別是假愈期病人食欲較好,飲食量更應注意逐漸增加。同時要注意飲食性質,以少渣極細軟的高蛋白半流質飲食為宜,可給予牛奶、雞泥、蒸蛋羹、氽小肉丸等,各種食物均應切碎煮爛,不用易產酸產氣的、生冷的、油煎炸的及粗纖維多的食物,以減少對消化道刺激。烹調方法采用蒸、煮、氽、燴、燉、燜等。勻漿飲食呈糊狀,極易消化吸收,且滲透壓不高,對胃腸粘膜無刺激,可起到保護胃腸道的作用。在選擇食物方面可選擇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以及對輻射損傷有防治作用的食物,如牛奶、蛋、肝、花菜、卷心菜、茄子、扁豆、胡蘿卜、黃瓜、番茄、香蕉、蘋果、酵母等。適量飲茶,有助于抗輻射。
8鉛作業人員的飲食保健
鉛及其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冶金、蓄電池、印刷、陶瓷、玻璃、油漆、染料等行業。鉛作業的危害主要是可以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進入人體,蓄積在體內,主要以不溶性正磷酸鹽沉積在骨骼系統中,引起慢性或急性中毒,主要引起神經系統和造血系統的損害。
(1)由于鉛可促進維生素c的消耗,使維生素c失去其生理作用,故長期接觸鉛可引起體內維生素c的缺乏,甚至出現齒齦出血等缺乏癥狀。在與鉛接觸時,若能同時給予大量的維生素c,則可延緩鉛中毒的出現或使中毒癥狀減輕。這可能是由于大量維生素c補充了體內維生素c由于鉛所造成的損失,并可與鉛結合成濃度較低的抗壞血酸鉛鹽,降低鉛的吸收,同時維生素c還直接參與解毒過程,促進鉛的排出。鉛作業者每日維生素c的供給量應為150毫克。
(2)蛋白質供給量需充足,因為蛋白質不足可以降低機體的排鉛能力,增加鉛在體內的貯留和機體對鉛中毒的敏感性。而充足的蛋白質,特別是富含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等的優質蛋白質,對降低體內的鉛濃度有利,可減輕中毒癥狀。故蛋白質的供給量應占總熱能的14%-15%,并需要增加優質蛋白質的供給。
(3)膳食脂肪攝入量應適當限制,以免脂肪促進鉛在小腸中的吸收。
(4)接觸鉛的人員還應當多攝入水果、蔬菜,其所含的果膠、膳食纖維等降低腸道中鉛的吸收。維生素b1、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有保護神經系統的作用,應增加這些維生素的供給。
9接觸化學毒物作業人員的營養需求
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環境中,常存在一定量的化學物質,其中有許多是有害有毒的化學物質,如農藥、粉塵、鉛、汞、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這些化學物質長期、少量進入機體,就會引起各種毒性反應,破壞機體生理功能,甚至發生嚴重病變,并將影響胚胎發育,導致畸變或死亡。
在生產環境中接觸有毒化學物質作業人員的營養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因為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員,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如不注意防護,可能發生職業中毒,出現神經系統、血液系統、消化系統等多種癥狀。而機體的營養狀況與化學毒物的作用及其結果具有密切的聯系,許多毒物如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二氧化氮、氯乙烯等均可形成自由基和脂質過氧化,引起生物膜脂質過氧化,破壞細胞結構,使之失去功能甚至發生癌變,但是,多種營養素具有一定的解毒、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質過氧化的作用。
由此可見,合理的營養措施,能提高機體各系統的抵抗力,增強對有毒化學物質的代謝解毒能力,減少毒物吸收并使其轉化為無毒物質排出體外,有利于康復和減輕中毒癥狀。同時應該注意,當從業人員已與有毒化學物質脫離接觸,但以前進入機體的化學物質如硅塵、鉛等,或蓄積在體內繼續發生毒性作用,或身體各系統器官由于受到毒物的損害而尚未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因此仍然需要提供合理營養,針對毒物的化學性質、配合藥物和保健措施,采取飲食營養手段進行排毒。
10農藥作業人員的營養
常用的農藥為有機磷和有機氯,人在從事農藥(特別是有機磷)的生產、包裝、搬運、配藥、噴灑和播種等各個環節都可因接觸到農藥而引起中毒。農藥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侵入體內,在體內蓄積引起一系列急、慢性中毒癥狀,損害神經系統和肝、腎等實質性臟器,出現倦怠、食欲不振、頭痛及震顫等全身癥狀。
蛋白質對農藥毒性有明顯的作用,蛋白質供給不足,可加重農藥的毒性。膳食中蛋白質充足時可提高肝微粒體酶的活性,加快對農藥的分解代謝。碳水化合物對農藥的作用是間接的,它通過改變蛋白質的利用率和避免蛋白質作為能量而分解,而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體內的脂肪組織可蓄積一定量的農藥,緩解中毒癥狀的出現,但并不能降低農藥對機體的損傷作用。
維生素與農藥毒性有關。維生素c能提高肝臟的解毒能力,此外維生素bl、維生素b2、尼克酸、蛋氨酸和葉酸對預防或減輕農藥的毒性也有一定作用。
11高溫環境中怎樣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
水和無機鹽
高溫環境中保持各種體液的正常含水量對維持人體內環境穩定和良好的耐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高溫營養中水和無機鹽的代謝及其補充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高溫環境中的出汗量因當時的濕度、勞動強度和個體素質差異而不同,最多一小時出汗可達1.5升,一天可達10升以上。由于汗液中99%以上為水分,約0.3%為無機鹽(成分主要為氯化鈉)。氯化鈉,主要是鈉離子,對保持體液的滲透壓和體液平衡,維持肌肉的正常收縮和保持酸堿平衡都有重要意義。因出汗而大量喪失水鹽時,可引起電解質平衡的紊亂,如不及時補充,即可出現一系列失水和失鹽的癥狀。
汗中無機鹽除氯化鈉外尚有鉀、鈣、鎂等幾種鹽類,大量出汗也引起這些元素的顯著丟失,近幾年提出缺鉀可能是引起中暑原因之一,因而高溫作業者的補鉀問題應引起重視。
高溫環境中由于出汗丟失一定量的鐵、鋅、銅、錳、硒等微量元素,在某些情況下,可加重微量元素的缺乏,如在高溫環境中抽紗車間女工常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嬰幼兒和青少年,在夏季高溫中,出汗過多,而引起鋅的不足。因此,在高溫條件下,也應該考慮到微量元素的營養平衡。
高溫作業食鹽的供給量要增加,每人每日15克—25克,由于高溫下因出汗致使鉀丟失較多,所以除必要時直接口服氯化鉀外,平時膳食中應增加含鉀高的食物,如豆類及其制品,各種蔬菜瓜果及魚類;也可補充含鉀的復合無機鹽片,使鉀的供給達到每日3200毫克,可防止鉀的缺乏。因高溫環境下人的出汗量較平時呈數倍增加,可出現口渴、疲乏無力、尿少、脈搏加快、體溫升高等,因此必須注意水的補充,以少量多次為宜。同時應注意不能單純補水,要同時補充一些無機鹽,否則不但不能改善機體的失水狀況,還會加重電解質的丟失。
維生素
高溫環境中,絕大多數水溶性維生素可隨汗排出,尤其是維生素c,其次是維生素bl和b2,有人測定5000毫升汗液中損失維生素c 50毫克,維生素b10.7毫克,核黃素也不少。
特別是對維生素c研究較多,有人認為維生素c參與了機體的體溫調節。熱應激時常伴有腎上腺皮質激素升高和腎上腺維生素c降低,提示在高溫環境中維生素c消耗增加。維生素bl和b2,也由于出汗、熱能代謝加強和增強高溫作業者勞動能力的需要,其消耗量增加。相應的其需要量也應增加。另外,高溫環境中人體對維生素a的需要量也應該增加。膳食中維生素主要補充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每人每日供給150毫克—200毫克,維生素bn 2.5毫克—3.0毫克,維生素b2供給3毫克—5毫克,維生素a供給5000國際單位(1500微克視黃醇當量),基本滿足機體需要。
12低溫環境作業人員的物質代謝與補充
溫帶人到寒冷地區工作后,發生明顯的生理變化。短時間暴露在嚴寒中引起應激變化,也有對長時間在低溫條件下氣候適應過程的改變。寒冷地區食品生產供給特點,飲食和營養的較大改變,也可對機體生理狀態發生影響。為適應寒帶地區人員所出現的特殊生理變化,應對其營養和飲食加以調整。
一、熱能:越接近地球兩極,氣溫越低,冬季也越長。我國高緯度地區氣溫在10以下稱為冬季。寒區總熱能需要量較溫帶同等勞動強度者要高,可因寒冷程度、防寒保溫情況和體力活動強度不同,最高者可達23.01~25.10mj(5500~6000kcal)。熱能需要高主要是基礎代謝升高,環境低溫使體溫放散加速和防寒服裝增加體力負荷的影響;基礎代謝在寒冷條件下可增高10%~15%。外界低溫對熱能需要增高有較大影響。低溫下出現寒戰和不隨意動作,也是造成熱能需要量增高的因素。如20min寒戰,體溫可升高0.6~0.8℃,肌肉溫度接近中心體溫。笨重的防寒服裝,增加5~10kg負擔。防寒服裝不僅增加負重,且活動受限,行動呆笨不協調,使熱能消耗增加。
二、生熱營養素:高脂肪飲食雖可提高機體對低溫耐受力,但應注意機體能否適應高脂肪飲食。食物總熱能為17.57mj(4200kcal),脂肪含量60%時,如提高勞動強度,使熱能代謝為負氮平衡時,尿中有酮體排出。對寒冷經過適應后,機體利用酮體作為熱能來源。低溫時大量增加飲食脂肪量時,必須注意碳水化物含量。寒冷地區飲食脂肪含量可略高,但不宜過高,為總熱能35%~40%。美國武裝部規定體重70kg輕勞動者,寒區飲食熱能為10.25~13.39mj(2450~3200kcal)/d,脂肪占36.6%,碳水化物占48.8%,蛋白質占14.6%。前蘇聯規定70kg輕度體力勞動時飲食熱能為14.23mj(3400kcal)/d,其中脂肪占35%,碳水化物50%,蛋白質15%。寒區蛋白質供給應充裕,不論飲食蛋白質含量高低,突然接觸低溫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都增加,蛋白質分解加速,極易出現負氮平衡。故寒冷地區蛋白質供給量應適當提高,應占總熱能13%~15%,最高不超過20%。應保持合理的必需氨基酸構楊比例,故蛋白總量中動物蛋白應占50%~65%。必需氨基酸可提高機體耐寒能力,蛋氨酸特別重要;因代謝適應過程中,蛋氨酸起作重要作用。
三、維生素:寒區營養調查發現寒冷條件下,維生素需要量均顯著提高,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pp和維生素d。前蘇聯曾對寒冷地區居民維生素供給量提出建議詳見下表:
寒冷地區居民每天維生素供給量(mg)
勞動強度 va vb1 vb2 vc vpp vb6
中等強度 1.5 2 2.5 70 15 2
重勞動 1.5 2.5 3 100 20 2
極重勞動 1.5 3 3.5 120 25 2
青年 1.5 2.5 3.5 70 25 2
北極地區維生素需要量比溫帶地區約增加30%~50%,提高飲食脂肪比例,可使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pp和維生素b6在體內貯存量減少;表明對維生素需要量增加。東北地區人群維生素c飽和試驗,達到飽和需要量比溫熱帶地區高得多,提示有維生素c缺乏。這種缺乏可能因寒冷地區提供維生素c食物較少,同時低溫本身也可有直接作用。寒冷刺激后腎上腺肥大,其中維生素c含量也降低,而大量攝入維生素c可緩解此種變化。用豚鼠試驗發現維生素c營養水平高的動物暴露于低溫下時,直腸溫度下降較少,表明對急性低溫暴露的耐受性較高,對低溫適應過程較快。但寒區新鮮蔬菜水果較缺乏,僅靠天然食物不易滿足需要,可在某些食品中加維生素c或直接用維生素c片。維生素a也影響機體耐寒能力,缺乏時大鼠在5℃存活時間縮短。在5℃下生活的動物需要補充維生素a100ug,才能保持長期存活,而25℃時只要5ug;氧化磷酸化也需要充足的維生素a。其他維生素需要量寒區人群每天應攝入泛酸10~15mg、維生素b22~3mg、葉酸1~2mg、生物素200~300ug、膽堿0.5~1.0g、維生素e15~20mg、維生素k200~300ug、維生素p50~70mg和多不飽和脂肪酸5~6g等。
四、礦物質:寒區容易缺乏的主要是鈣和鈉,寒區骨折病人骨痂形成速度顯著較溫帶地區緩慢;南方移居北方的居民,血液和骨組織中鈣含量降低;外來居民骨組織礦物質組成較世居當地居民為差,可見礦物質代謝對寒冷氣候也有適應過程。寒冷地區蔬菜和水果較少,如無充分奶類供給,則很容易導致缺乏礦物質;食鹽對寒冷地區居民特別重要。調查表明低溫環境中食鹽攝入量增加,大量攝取食鹽,可使機體產熱功能加強。北緯72°居民,每天食鹽攝取量冬季29.6±1.8g,夏季27.2±1.4g,相當于溫帶居民的2倍左右,并未發現血壓上升。
13在粉塵中工作的建筑工人的營養保健
攪拌工、水泥混凝土工接觸水泥、粉塵,長期吸入水泥、粉塵可導致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氣管炎,嚴重的可發生水泥塵肺。要減少水泥、粉塵的危害必須注意飲食營養。
⊙ 多吃富含 β-胡蘿卜素的果菜,如胡蘿卜、南瓜、木瓜、西蘭花、芹菜等。
⊙ 多食豬血、黑木耳、發菜、海藻、紫菜和銀耳等有助于防止水泥、粉塵的危害。
⊙ 多食含維生素A 較豐富的動物肝臟、蛋類,可保護呼吸道細胞少受粉塵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