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的病理病因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5-16 16:14:39 發布人:editor
病理病因人類的環境是由一些自然因素組成的:如空氣,水,食物,氣候以及供人活動的空間,人們生活的社會與精神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人的疾病多數由環境危害因素所致,或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為保護人的健康,首先要闡明這些因素影響健康的方式,統稱為環境醫學,而職業醫學僅研究工作場所中環境因素,特稱為職業因素對職業人群健康的影響,(見表126)表12-7可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環境因素包括內容生物的病毒,細菌,寄生蟲物理的工作負荷,噪聲,振動,氣象,氣壓,輻 射線(放射線或非電離),工效學化學的化學品,塵埃,藥物,煙草,皮膚刺激物, 食品添加劑心理的精神緊張,換班,夜班,人際關系事故與工傷有害境遇,超速,酒精影響,藥物疾病的發生不外乎由于環境和遺傳兩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衰老所致的自然退化,遺傳因素對職業人群影響,必須通過優生學予以防止,難以在后天阻斷,環境危害因素對人的危害程度,還受個體的特性決定,這可以解釋在同一職業環境中,各人所受的影響有不同,這些個體特性有性別,年齡,個性,健康狀況,營養,疾病等,但職業人群多為年輕和中年人,且比較健康,至少他們剛開始工作時是健康的,即在工作人群中的總發病率與死亡率將會低于總體人群,這現象稱為"健康工人效應",在職業醫學中不應予以忽視。(一)環境因素1.物理因素 對人體產生生物物理作用;也可因機械壓迫和血管內空氣栓塞而引起組織病理變化,如減壓病。2.化學因素 在生產中接觸到的原料,中間產物,成品和生產過程中的廢水,廢渣等,凡少量即對人有毒性的,都稱為毒物,毒物以粉塵,煙塵,霧,蒸氣或氣體的形態散布于車間空氣中,主要經呼吸道和皮膚進入體內,其危害程度與毒物的揮發性,溶解性和固態物的顆粒大小等因素有關。毒物污染皮膚后,按其理化特性和毒性,有的起腐蝕或刺激作用,有的起過敏性反應,有些脂溶性毒物對局部皮膚雖無明顯損害,但可經皮膚吸收,引起全身中毒。生產中毒物經消化道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者較為少見,常由于毒物污染食品或吸煙等所致。從車間排出的廢氣,廢水和廢渣中的毒物,雖不直接使工人患職業病,但能損害居民健康,影響生態,危害也大。3.生物因素 生產原料和作業環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蟲,如炭疽桿菌,真菌孢子(吸入霉草粉塵所致的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森林腦炎病毒等。(二)社會經濟因素國民生產總值(GNP),財富分配,文化教育水平,生態環境和勞動立法,醫療衛生制度,都可影響職業人群的健康,如生產管理水平低,設備簡陋,需要更多體力工作,或生產布局不合理,導致無效勞動,或骨骼肌肉的損傷性疾病。(三)生活方式與職業有關的生活方式有工作節奏的變動,工作過度緊張,換班和夜班工作,缺乏體育鍛煉,吸煙或無節制地飲酒等,生活方式常與本人的心理狀態有關,如個人漠視健康和預防的觀念,則無視安全規范和自我保健。(四)衛生服務的素質醫務人員的業務能力至為重要,加強醫德,應是衛生服務中重要的觀念,為此國際職業衛生協會(ICOH)在1992年訂立了職業醫學的醫德準則,供會員們遵行。以上職業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環境因素,在某一環境中,可能存在幾種不同的有害因素,對人起著綜合作用,加劇危害程度,此外,同一種疾病也可由不同性質的有害因素引起,如稻田皮炎可由于物理,化學和機械刺激引起,接觸有損于呼吸道健康的環境因素如粉塵,有害氣體或蒸氣,加上吸煙,可加劇呼吸道的病損。預防工作中的失誤,使健康受到損害而引起職業性病損,包括工傷,職業病(包括職業中毒)和工作有關疾病。工傷屬于工作中的意外事故,常在急診范圍內,但其預防應是職業醫學與勞動保護部門的共同任務,因其發生常與勞動組織,機器的構造和防護的不完善有關,又與個人的心理狀態,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折疊編輯本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