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區域環境廢水處理設施運行的管理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6-29 14:12:26 發布人:editor
為貫徹落實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的工作方針,加強區域環境廢水處理設施運行的管理,保證現有廢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轉,提高污水排放達標率,文章在對影響盧灣區廢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的因素分析之后,提出了在環境管理與監督上嚴管重罰、逐步推行環保設施托管市場運行機制等辦法和措施,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收到良好效果。
關鍵詞: 區域環境 水處理設施 環境管理 正常運行
1 前言
盧灣區地處上海市中心城區,近5年來,以土地開發為發展契機,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積極發展區域經濟。2000年區水污染源調查報告顯示,全區污水排放量為2260.037萬t/a,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為1937.0972萬t/a,達到工業廢水的5.998倍,生活污水已成為本區的主要污染源。
據2000年排污申報登記的統計,本區廢水處理設施主要是紡織印染廢水的物化、生化、氣浮等處理設施以及綜合性大樓、旅館業生活污水二級生化處理設施,共有66臺(套),投資5713.24萬元,運行成本為704.03萬元,設施排放達標率為66.8%。因此如何保證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轉,提高污水排放達標率,是本文探討解決的實際問題。
2 存在的問題
2.1廢水處理工程設計參數不夠科學、準確,工程施工不到位,質量不過關,出現相當數量類似于“豆腐渣”、“爛攤子”的工程。
2.2 重經濟、輕環境,法制觀念淡薄。
(1) 壓低環保設施前期投入成本;
(2) 缺乏環境治理的內動力,出現了“寧可繳排污費買排污權”[1]的不正常現象;
(3) 認為環境治理應當由國家來解決,在后期的管理運行中忽略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消極應付對策;
(4) 處理設施長期超負荷運行,處理效率大大降低;
(5) 不執行環保法規,不依法向環保管理部門報建、申報排污情況,不繳納排污費,不服從環保部門的管理。
2.3 技術性操作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現為:
(1) 忽視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缺乏熟悉環保治理工藝的專業技術人員;或由于某些操作人員的素質較差,缺乏工作熱情和責任感,致使環保設施不能發揮到最佳狀態。
(2) 處理設施的巡檢表,月度、季度、年度保養維修制度以及系統操作規程和專用設備操作規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健全或執行不到位。
2.4 在設施管理中缺乏市場托管運行機制。
目前由于受我國現實條件和社會政策環境的限制,托管運行還屬起步階段:一是由于廢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管理難度大、運行托管費用昂貴、運行風險較大;二是兼顧環保治理效果與運行管理者經濟效益的運行機制不夠完善;三是托管運行的優越性還有待于被排污單位所認同。
2.5環境監督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著嚴重的有法不依、有法難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言代法、以權代法、以罰代刑等現象。環境行政執法難、執法軟、執法無力等現象普遍存在。
2.6環境監測手段滯后,各監測部門大多數是采取瞬時監測而不是連續監測,其結果無法反映被監測單位的真實排污情況。
3 對策和措施
3.1 加強對環保治理工程的監督監測與管理。
區環保局開發科要堅持環境第一審批權,以對社會、對企業、對人民負責的宗旨,把好新上項目關,堅決做好環保“三同時”審批工作。
區監測站在設施進行“三同時”竣工驗收時,要嚴格按照監測規范操作,嚴格把好驗收監測這一關。
3.2 加強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強調素質與能力提高。
利用本區域環境監測網絡,在企業、行業、政府、監測站履行好各自職責的同時,加強融合度,組織實地參觀學習,表彰先進、樹立榜樣。擯棄片面追求經濟目標、輕視環境效益的觀念,使各單位在最具體的項目上支持和抓好環保工作。
3.3 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法。
建立和健全執法責任制、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區環保部門是第1執法主體,要成為保護環境的忠誠衛士,堅持原則,嚴格執法。區環保局與區計劃、經貿、建設、國土、工商、公安等相關部門要協同配合,做到恪盡職守、協調聯動、聯合把關,加強環保執法力度。
不斷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在有關部門配合下,對造成污染的行為或某些違法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甚至于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嚴肅法紀法規。健全環境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和糾正那些不當或錯誤的執法行為,借以保證執法的嚴肅性和公正性。
3.4 環境監測工作要抓住入世機遇,加快能力建設步伐,逐步建立與國際實驗室相接軌的內部管理體系,提升環境監測能力整體水平,構筑環境監測技術新高地。
3.5 逐步推行環保設施運行、服務市場化的托管運行機制。
引進托管運行機制,通過市場化運行,實行環保設施專業化管理[2],即對治污設施和污染物實行“物業化管理”,促使投資者、經營者自覺遵循資源價值、環境成本、經濟效益核算機制,兼顧環保治理效果與運行管理者的經濟效益,形成環境污染治理的良性循環。這是今后環境保護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首先,環境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設施的運營,由提供社會化服務的獨立法人來承擔。其次通過新機制的建立,逐步造就一批專業化環境治理公司,形成運營服務市場,從根本上建立起投入產出機制,使環保活動成為企業平等競爭、自愿參與的市場行為。即以承包的方式托管給有運營資質的單位負責運行和管理,運營方保證以最低消耗達到最佳治污效果,即保證設施正常運行和污染物達標排放,排污方向其支付相應的費用,實行社會化的有償服務,同時也能有效地解決排污單位缺乏環保專業技術人員的問題,能更有效地發揮設施的作用,企業和單位也可以全身心投入生產,不必牽扯很大的精力和經費,可使企業獲得一個長期的、穩定的環保服務市場。如本區新華聯大廈原來自己管理時,設施處理效率只有50%左右,托管后基本上能做到達標排放,每月節約排污費7000元左右。
4 結語
實踐證明,環境監督管理上實行嚴管重罰、推行環保設施運營市場化,是今后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方向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