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生產性毒物(職業中毒)的危害?
瀏覽次數: 342 發布時間:2017-06-30 10:57:49 發布人:editor
1.什么是生產性毒物?
毒物是指較小量進入人體可引起人體健康損害(中毒)的化學物質。各種生產過程中產生或使用的毒物統稱為生產性毒物。
2.毒物進入人體的三個途徑
生產性毒物可通過呼吸道、皮膚、消化道三條途徑進入人體。經呼吸道吸入并通過肺吸收,是最常見最危險的途徑。有些毒物可以通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如有機磷農藥、苯胺,只要與皮膚接觸,就能被吸收。經消化道進入引起職業中毒的機會極少,但是如果個人衛生習慣不良,在有毒車間內吸煙、吃東西。飯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進入消化道吸收。
3.職業中毒的概念
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狀態稱為中毒。勞動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由于接觸生產性毒物發生的中毒稱為職業中毒。
4.急性中毒的高危人群
肝臟有病時影響毒物在體內解毒,腎臟有病時影響毒物從體內排出,有肝腎疾病的人容易發生中毒。有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的人接觸到刺激性氣體,不但容易發生中毒,而且病情較重。未成年人由于發育不成熟,也容易中毒。婦女在月經期、懷孕期對某些毒物敏感。有些患遺傳性缺陷病的人,對某些毒物特別敏感。如患有葡萄糖一6一磷酸一脫氫酶(G-6-PD)缺乏癥者,接觸溶血性毒物特別敏感。
5.急性職業中毒的現場處理
吸入中毒的患者,應首先從中毒現場搶運到新鮮空氣處,保持安靜、保暖。解開衣扣和褲帶,保持呼吸道通暢。經皮膚吸收中毒的患者,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或解毒液徹底沖洗皮膚,要特別注意沖洗頭發及皮膚皺稽處。經口中毒的患者及時催吐、洗胃、導瀉,但強酸、強堿等腐蝕性毒物口服后不宜催吐、洗胃,可服牛奶、蛋清以保護胃粘膜。搶救時要仔細檢查,抓住重點。如果呼吸困難,應立即用氧氣吸入。心跳呼吸停止者進行胸外。心臟擠壓術和對口人工呼吸。現場若備有特效解毒藥品,要及時使用。經初步搶救后迅速轉運到附近醫院進一步搶救治療。
6.怎樣進行自救互救?
當你發現突然有大量毒氣散發時,要迅速戴上適合的防毒面具。如果身旁無個人防護用品,可拿濕毛巾、手帕或衣物包住口、鼻,并立即離開毒源向上風向跑。皮膚和眼睛受到毒物沾染時,迅速用清水徹底沖洗。接觸大量毒物后,如感到不適,要及時找醫生檢查。
7.防治綜合措施的內容
①加強領導,專人管理,落實塵、毒治理措施;
②嚴格執行有關法規,在新建、改建、擴建企業時,必須把防毒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③改革工藝,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質;
④開展技術革新,改進生產方法;
⑤通風排毒,即在密閉的基礎上,進行局部抽風,然后把有毒氣體經凈化處理后排出室外;
6做好個人防護,合理使用工作服。手套、長靴、眼鏡、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
⑦建立安全操作規程、設備維修管理制度,杜絕跑、冒、滴、漏;
⑧合理供給保健食品,增強身體抵抗力;
⑨進行職業衛生教育、普及職業中毒防治知識,使職工自覺遵守安全防毒制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⑩定期測定作業場所空氣中毒物濃度,做好就業前體檢和定期體檢,并建立健康檔案。
8.怎樣預防鉛中毒?
預防鉛中毒的措施有:①盡可能用無毒或毒性小的物質代替鉛;②把產生鉛煙或鉛塵的設備密閉起來,減少逸散;③進行局部抽風,把鉛煙或鉛塵從發生源就地吸走,經凈化后排出室外;④控制熔鉛溫度,減少鉛蒸氣逸出;⑤濕式作業和濕式清掃,防止鉛塵飛揚;⑥堅持戴防鉛煙(塵)口罩;⑦不在車間內進食、吸煙,飯前洗手、下班后淋浴更衣;⑧經常地、定期地測定車間空氣中鉛濃度,做好就業前體檢和定期體檢。
9.制鞋工人要當心慢性苯中毒
目前皮鞋制作多半把線縫針制改用粘結,粘膠由苯(或甲苯)加氯丁橡膠或天然橡膠配制而成,含苯量可達80-90%,操作工人常常多人集中在一室涂膠。苯大量揮發,如果車間通風不良(尤其冬季門窗緊閉),空氣中苯濃度很高,長期吸入很容易發生慢性苯中毒。
10.甲苯、二甲苯的毒性和苯有何區別?
甲苯、二甲苯急性中毒癥狀與苯相似,但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麻醉作用比苯強,對皮膚、粘膜的刺激作用也比苯大。甲苯、二甲苯的慢性毒作用比苯小,對血液無明顯影響。當接觸甲苯、二甲苯后出現血液變化時,應考慮到其中含苯。
11.刺激性氣體的種類
對眼和呼吸道、皮膚有刺激作用的有害氣體或蒸氣稱為刺激性氣體。其品種很多,有二氧化硫、硫酸及三氧化硫、硝酸及氮氧化物、鹽酸、氟化氫、氯、光氣、三氯化磷、三氯氧磷、氨、澳甲烷、氯化苦、硫酸二甲酯、二異氰酸甲苯酯、氯甲基甲醚、甲醛、丙烯醛、臭氧、氧化銀、聯基鎳、硒化氫等。其中常見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氣、氟化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氯化氫等。
12.預防刺激性氣體中毒的關鍵
大多數刺激性氣體中毒是由于意外事故或違反操作規程引起的。另一方面,設備跑、冒、滴、漏也是造成急性中毒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預防的重點是加強安全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杜絕意外事故。
13.硫酸二甲酸中毒的防治
硫酸二甲酯是略帶蔥味的油狀液體,可逸出蒸氣。主要用于農藥、制藥、染料和香料工業。吸入蒸氣后發生急性中毒,主要損害眼和呼吸系統。輕者有畏光、流淚、咽痛、嗆咳等癥狀,重者眼痛、結膜充血、劇咳、吞咽困難,可出現喉頭痙攣和水腫。最嚴重的在短時間內可發生肺炎、肺水腫窒息。皮膚接觸后可發生灼傷。急性中毒時,鼻、口腔用4%碳酸氫鈉液洗漱、抗菌素眼藥水滴眼。用大量稀氨水或5%碳酸氫鈉液沖洗污染的皮膚。作業地點應采取密閉、通風措施防止蒸氣外逸,配備2-5%碳酸氫鋼液及沖洗器,以便急用。
14.怎樣預防農藥中毒?
農藥施用過程中,配藥、拌種應有專用器皿,正確配制藥液濃度,拌過農藥的多余種子應妥善保管,防止誤服;噴藥時人站在上風向側噴,施藥人員應穿長袖衣褲、鞋襪,使用塑料薄膜圍裙。褲套和鞋蓋,佩戴堿液紗布口罩,炎熱季節避免在午間氣溫過高時噴藥;工作時禁止吸煙進食,皮膚污染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洗凈,工作服和手套需用堿水浸泡后再清水洗凈;施藥工具注意保管維修,防止發生阻塞。漏水或其他故障;加強農藥運輸、銷售過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15.化學性眼灼傷的急救處理
化學性眼灼傷預后好壞關鍵在于急救處理是否及時。急救措施包括:①立即徹底沖洗,酸性物質灼傷用2.5%碳酸氫鈉溶液、堿性物質灼傷用3%硼酸溶液或用清水沖洗;②滿是見地卡因止痛,重者可給鎮痛劑;③散瞳;④預防感染,可用抗菌素眼藥,重者結抗感染治療;⑤擦去壞死組織,涂抗菌素眼膏或消毒石蠟油,以預防眼球粘連。
16.引起皮膚灼傷的常見化學物品
凡具有刺激腐蝕作用的化學物品都可引起皮膚灼傷、常見的有:硫酸、硝酸及硝酸鹽、氯及鹽酸、氮磷酸、氟及氫氟酸、澳及氫澳酸、碘及碘化物、鉻酸及鉻酸鹽、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液氨、石灰、碳酸鈉、磷及三氯化磷。硫酸二甲酯、酚和甲酚等。
17.職業性腫瘤和職業性致癌因素
生產過程中接觸致癌因素引起的腫瘤稱為職業性腫瘤。目前國際上已公認的職業性致癌因素有:燃煤煙灰引起陰囊癌;瀝青、煤焦油引起皮膚癌;頁巖潤滑油引起陰囊癌;切削油引起陰囊癌;焦爐煤氣、鉻酸鹽、氯甲醚引起肺癌;無機砷酸鹽引起皮膚癌、肺癌;鎳引起鼻腔癌、肺癌;石棉引起肺癌、胸腹膜間皮瘤;芥子氣引起肺癌、上呼吸道癌;氯乙烯引起肝血管肉瘤;苯引起白血病;β奈胺、α奈胺、聯苯胺、4一氨基聯苯引起膀胱癌;硬木家具工易引起鼻竇癌;電離輻射(放射線)引起肺癌、皮膚癌、骨肉瘤、白血病。我國已將石棉所致肺癌。間皮瘤,聯苯胺所致膀膚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膚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及焦爐工人肺癌、鉻酸鹽制造工人肺癌列入職業病名單。